本报记者 胡晓蓉 通讯员 李娟 云南是我国发展航空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初创到发展,云南航空事业在中国航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重建、发展、改革等阶段,云南民航历经峥嵘,砥砺跨越。 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中国民航局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云南机场集团强化责任担当,坚守“飞行安全、廉政安全、真情服务”3条底线,全面深入探索云南民航高质量发展路径。 全省机场建设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航线网络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航空枢纽发展取得新突破……在迅猛发展中,云南民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民航发展成就卓著 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以交通文明作为先导的。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先导。在庞大的交通“家族”之中,航空业作为最年轻的力量,自诞生以来便被人们寄予厚望。 漫步彩云上,飞越地球村。从曾经全国交通的末梢,到如今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枢纽和前沿,栉风沐雨七十载,美丽云南展新姿。今天的云南已成为国内拥有机场数量较多、机场等级较高、机场布局较为合理、对外通达程度较好的省份之一。 目前,云南已建成民用运输机场15个,位居全国第三,初步形成了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为核心,以丽江、西双版纳等干支线机场为支撑的机场网络体系。全省机场密度达到0.38个/万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4个/万平方公里)。全省建成昆明机场、丽江机场、西双版纳机场、芒市机场、大理机场、腾冲机场等7个年吞吐量百万级机场,机场等级居全国前列。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要求,云南机场集团围绕云南“五网”建设规划,强化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大格局”思维,以加快昆明机场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以全面加快全省机场建设速度为基础,围绕完备国际枢纽配套功能、打造次区域枢纽、完善支线机场建设、推进一类通用机场建设、加强公务机运行保障等多个方面,构筑完善的基础保障条件,为云南民航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省民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开花。云南机场集团先后完成了3个新建机场、7个机场的改扩建。今年9月9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总体规划(2019版)获中国民航局批复。目前,丽江机场三期改扩建可研已获批,芒市机场改扩建工程、腾冲机场改扩建工程已完成,其他机场改扩建工程正稳步推进;元阳等5个支线机场项目场址已获批,预可研已组织评审;兰坪通用机场已基本建成,弥勒、凤庆等通用机场已开工建设。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的同时,云南机场集团结合我省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一体化”管理优势,整合集团公司所辖各机场的资源,持续推进省内机场一体化发展航空网,积极构建起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为枢纽,多组团协同发展的多层级轮辐式航线网络体系,扩大云南航空运输覆盖面,全面打造“四级五网”航空网络。即:重点打造“创新省内、优化国内、辐射两亚、通达全球”四个层级航线网络和“精品旅游航空网、商务快线航空网、低成本航空网、公务通用航空网、空港物流航空网”五位一体的航空网络布局。构建起以昆明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支干、支支、干干联通的蛛网式航线网络,形成定位清晰、功能明确、协同发展的“一枢多场”机场群。 截至目前,云南机场集团累计开通航线524条,其中国内航线441条、国际航线78条、地区航线5条;昆明机场开通航线348条,其中国内航线270条、国际航线74条、地区航线4条。目前,云南航空对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基本覆盖,昆明机场已成为国内连接南亚东南亚通航点最多的机场。 按照客货并举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货运枢纽的发展定位,2018年10月,云南机场集团正式开通昆明至迪拜国际货运航线,我省国际货运航线网络实现从南亚东南亚延伸至中东地区,打通了我省高原特色农产品进入中东市场的快捷空中走廊。目前,全省国际货运航线总数达8条,昆明至南亚国际货运通航点达6个,通航点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在云岭大地上,百姓梦寐以求的出行期待正在成为现实。 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运输起降50.1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为6279.0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为46.33万吨,分别比2013年增长40.78%、56.96%和47.22%,民航运输发展势头强劲。其中: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完成运输起降36.08万架次,位居全国第四;旅客吞吐量为4708.82万人次,位居全国第六;货邮吞吐量为42.82万吨,位居全国第八;分别比2013年增长37.59%、50.67%和42.37%。 出行如飞不是梦。坐飞机,从传说到现实,从奢侈消费到生活常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全省机场快速发展,航线网络持续完善,速度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也带来了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做强产业、服务大局,力促区域经济腾飞 “云南机场集团作为省属国有大型企业中的公益类企业,其自身的属性决定了要比其他市场主体承担更多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对外开放大局,服务脱贫攻坚大局,云南机场集团责无旁贷。”云南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学范说。 按照国际民航组织权威机构测算,民航投入和产出比率是1:8,根据国内研究分析,我国机场每一百万航空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8.1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300多个。按照这一方法测算,以2018年为例,云南各机场对当地经济的直接、间接、诱发和催化效应之和为1223.22亿元,共计提供直接与相关就业岗位35.82万个。民航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94%的地方是山区半山区,交通是最大的瓶颈。在民航强省的实践中,民航为云南实现从末梢向枢纽的“华丽转身”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成为驱动我省经济跨越发展的有力引擎。 2012年,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一夜转场、一次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制约云南民航发展的基础设施限制。2015年以来,泸沽湖机场、沧源机场、澜沧机场陆续通航,云南机场集团在国内创造了一年通航一个新机场的记录。这些机场在高效建设并开通运营的同时,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缔造了我国民航发展的“云南奇迹”。 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的泸沽湖,是一个尽端式的旅游地。在通航前,无论是从我省丽江市还是从四川省西昌市前往泸沽湖,都需要走六七个小时盘山公路,且山路蜿蜒曲折,时有落石、滑坡等危险事故发生。恶劣的交通条件成了当地的发展瓶颈。2015年10月,宁蒗泸沽湖机场通航,神秘的女儿国从此“飞”了起来,搭乘着家门口的飞机,摩梭人告别封闭,向世界展现自己多彩的民族文化。 澜沧县依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门户。这里也是普洱茶原产地之一,有全世界迄今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也有全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过渡型邦崴千年古茶树。11.8万亩野生茶树见证了茶树野生、驯化、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宝贵财富。 然而,茶香也愁“巷子深”。交通的短板,曾一度掣肘当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2017年5月26日,澜沧景迈机场正式通航运营,一条空中金桥,拉近了澜沧与世界的距离。通航两年多来,景迈机场所在的东回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崎岖山路变成柏油高速路,小商店变成了超市,小镇车水马龙一派繁华。 “我们澜沧有青山绿水秀美风光,有能歌善舞的拉祜人民,热情如火的佤族人民。如今每天都有游客‘飞’来到这里。感谢机场这个平台将这些美好与更多人分享。景迈机场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家乡人民拓宽了致富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澜沧人,景迈机场员工石亚柱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家乡变化的欣喜。 放眼全省,高效的通达条件助力高质量的发展。把“航空+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服务脱贫攻坚大局的重要内容之一,云南机场集团成功践行了“建设一个机场、开辟一条航线、带活一片市场”的观念。 2009年通航的腾冲机场,广为业界所津津乐道。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在通航后的数年间便站到了中国通往南亚陆路大通道的前沿。自通航以来,在机场便捷的交通优势带动下,腾冲旅游业实现飞速增长,有力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香格里拉大旅游区域的核心区。但因自然环境、地质条件相对恶劣等因素影响,交通曾是困扰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发展短板。1999年,投资2.56亿元的香格里拉机场建成通航后,三江并流、梅里雪山、雨崩村等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20年间,迪庆州旅游人数从1999年的112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2410.2万人次,增长了21倍;旅游收入从1999年的5.4亿元,增长到2018年得75亿元,增长约50倍。迪庆香格里拉机场,这座矗立在高原上的雪域空港为助推迪庆藏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云岭大地上,三公里的跑道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引擎,脱贫攻坚的加速器。 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开启民航强省新征程 云南机场集团前身为中国民用航空云南省管理局,2004年,按照国务院机场属地化改革方案和国家民航局体制改革要求,正式成立云南机场集团,并建立了政府主导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充分发挥了全省机场集群效应优势的同时,强化了机场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紧密程度,为集团未来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受到民航局的充分肯定,被称为“行业的标杆”,推荐为全国学习的“云南模式”。 近年来,为顺应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立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有效解决制约当前民航发展的体制与障碍。云南机场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握民航发展的时代特征,按照《云南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确立的“1+1+X”国企国资改革发展新模式,积极构建云南航空产业布局,组建专业型航空产业投资集团,打造聚焦航空全产业链的国有资本投资运作平台,挖潜增效,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释放发展潜力,充实民航强省战略实施主体,发挥全省民航资源协调效应,推动整个产业更高品质发展。 在探索中,云南机场集团聚焦机场主业、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设施的综合功能,将建设“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核心目标。坚持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守住机场安全“四个底线”,夯实安全“三基”,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安全服务追责问责体系,成为国内首家实施安全管理体系的机场集团。 积极响应和落实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号召,云南机场集团坚持以机场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为轴线,强化落实“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高效、绿色发展”四项驱动要素,建设绿色机场,彰显“绿色”担当。 从全球民航业看,各类新技术应用日新月异,从飞机制造到航班运行,从空中交通到地面保障,从组织管理到服务产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方位重塑民航业的形态、模式和格局。顺应这一潮流,云南机场集团以“智慧机场”“智慧空管”建设为抓手,努力探索一条智慧发展之路。 在全国机场率先建设运行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长水常准”的基础上,近年来,云南机场集团陆续打造出“七彩翔程”、“智慧地服”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A-CDM品牌,完善空管、航空公司、机场等航班保障主体之间的“大协同”机制,践行“大运行”体系。今年9月5日,昆明机场运管委挂牌,标志着云南民航在发挥协同合力,提升运行效率,提高服务品质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打造长水国际枢纽,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云南方案,发挥云南力量。 在积极配合“一部手机游云南”体系建设的探索中,云南机场集团通过机场新技术研发应用,全力投身机场智慧服务建设,开展了安检自助验证、刷脸登机、智慧停车场、智慧厕所以及“一站式”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等的试点工作。2018年7月27日,全国首家刷脸登机系统在西双版纳机场上线,实现旅客乘机全流程人脸识别、全流程自助服务、全流程无纸化登机。该系统的成功上线,也标志着云南机场集团智慧服务建设工作已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七十年砥砺奋进,七十载春华秋实,云南民航人以艰苦卓绝的努力,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逐梦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云南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学范表示,下一步,集团将牢牢把握新时代民航强国、民航强省建设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新要求实现新定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巩固发展成果,完善公司治理,健全规范的制度运行体系,优化资产结构,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市场化发展能力,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力争在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云南民航发展目标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破瓶颈、补短板、提品质,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实施,畅通航空辐射通道,打造航空全产业链,实现云南民航产业资本化运作、板块化布局、专业化运营、跨越式发展。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大众美好生活提供强大赋能。努力谱写新时代民航强省的新篇章。 本版图片由云南机场集团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