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清 两年前,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宏甲曾应邀到昭通给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做过一次讲座,我们印象深刻。近日得到一本王宏甲演讲集《世界需要良知》(红旗出版社出版),我高兴地读完后发现,作品讲述的不仅仅是文学,宏甲老师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浓厚感情,以独到的思想和智慧,畅谈如何树立文化自信,如何通过文学对社会乃至世界进行修复,其情形好比苏东坡赞韩愈说的那句“道济天下之溺”。 王宏甲曾先后应邀到韩国首尔、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堡等地演讲,并在我国近百个大小城市以及军营和乡村做过演讲,《世界需要良知》应该正是这些演讲文稿的集萃。选编这部书的萧雨林在序言中这样写道:关于王宏甲的介绍比较通用的版本是“当代文学家”,但我更愿意把他看作是一个思想家。感谢2015年的那个春天。四月的南湖阳光明媚,一抹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照耀进来。宏甲老师那不到一个小时的“演讲”,为我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思想世界。我开始读他的所有作品,渐渐学会以光明之心来看待我们的历史,理解现实的中国,认识眼前的这个世界。他说,我们要经常警惕一叶障目,只要一片叶子挡住我们的视线,眼前就可能一片黑暗。他还说文学艺术真正的意义,就是要从黑暗里写出光明,从绝望中写出希望,从侮辱里写出尊严,从死里面写出生……它是王宏甲的思想之树,上面结满了果实,也许有人看不见;你一旦看见了,这就是你的果园。 王宏甲的讲述能引起读者积极的思索,这有助于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自觉。这部演讲集的每一篇里都有着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深情描述。我们不妨摘其几个观点看看,这些观点,均有助于我们理解建立中国文化自信、推进中国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 通过文学艺术的陶冶,在人心的内部建设起一个新的世界。这是创造出从人心的内部来约束和建设自身的方法,既作用于人的个体生命,也作用于社会。/当今能够拯救这个世界的,不是经济,也不是科技,而是人类的善良之心。文学艺术,则可以呼唤和塑造人的良知。/要使一个国家衰弱、败亡,只需设法让这个国家的人们都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和国家就够了。这是比核武器更有杀伤力的武器。/博读可以得到他人的知识,善于思索才产生自己的识见、自己的思想。 王宏甲以独到的见解谈阅读与每个中国人的关系。他认为,没有阅读,我们就没有历史。历史,对于任何一个公民来说,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头脑里没有祖先的历史,就没有心灵上的祖国。他还说——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精神的高山流水,要到达那些精神高地,阅读与思考是唯一的途径。/阅读是以自主的姿态,开拓心灵容纳世界的能力和境界。/一个民族的祖先拓土开疆发展至今的历史,以及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地域、人文、精神的总和,就是祖国。/唯有通过阅读,我们才会真正成为祖先的文化后裔。/阅读,深度阅读,才有益于独立思考。有独立思考,才益于相互交流,才可能重新认识历史、现实和未来。 王宏甲的“阅读观”,我深有体会: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来源于博览和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用工作忙为借口疏于阅读,有的人用兴趣爱好在其他方面来回避。有的领导干部也这样。王宏甲则在对干部们的讲座中说:“不读书,无以从政。”这是振聋发聩的。 王宏甲还对《尚书》《易经》及孔子学说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他介绍道,《尚书》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原始的《易》产生于公元前12世纪,是世界上第一部叩问哲学之门的著作;孔子学说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中有精粹的体现,其中《大学》是孔子学说的纲领,《中庸》是孔子哲学的核心,《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文集,《孟子》是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的最重要的读本。孔子一生的努力就是试图把 “礼崩乐坏”社会拯救回来!他51岁时从政,55岁辞官去列国宣讲他的思想。他用14年的时间去劝说“实行仁政”,没有一个诸侯国采纳。他68岁时觉悟到了,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年轻人的头脑里去。孔子开始专心致志地成规模地收学生办教育,他以自己的实践告诉世人:欲治天下先治国,治国先治家,治家先治人,治人先治心。简言之,治天下首先要治人心,治理人心就需要教育。孔子从68岁到73岁(去世),只有五年。是这五年,决定了中国有一个孔子。因此,68岁是孔子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伟大的转折! 读王宏甲先生这部《世界需要良知》,我对书中宽广的文化视野感到震撼。这是对我的阅读史和成长史的一次检阅,更是一次冲击、一种考量。我认同萧雨林在选编这部书时的一个认定:“我深信这部演讲集会成为具有恒久学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