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汉勇 文/图 脱贫攻坚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脱贫攻坚一线以群众工作为抓手,以群众参与度认可度为导向,实践和推行了一批既接地气又管用的方法措施—— 10月15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新安镇莫约村迎来了一支前来参观交流学习的队伍。队伍中有全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挂钩扶贫单位负责人、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人员等,交流学习人员先后到腊东村民小组及河马田村民小组,参观学习住房保障、人居环境改善、产业扶贫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经验。 从全县范围看,这两个小组村容村貌、脱贫成效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贫困群众信心足、热情高、干劲大,所展现出的昂扬斗志和精神面貌给交流学习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组织发动好群众是决战脱贫攻坚的重要法宝”。挂钩扶贫单位——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县乡村扶贫工作队齐心协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精气神,走出了一条挂钩扶贫单位融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路子。 开好群众会 激励贫困群众立志气 10月9日中午,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选派的又一批驻组入户宣传工作队队员到达莫约村。这批队员有15人,由1名处级干部带队,与上一批队员进行轮换,将持续在莫约村驻组入户工作15天。 驻组入户宣传工作队是该局在选派14名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之后,今年为加大挂钩扶贫工作力度实行的一个新举措。从9月初以来,已经选派了三轮队员。 在村委会吃过午饭后,队员们赶到腊东村民小组,走访农户熟悉情况。下午2点多,队员们加入到村民小组的清洁家园行动中。 莫约村是哈尼族、傣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落,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9户750人,贫困发生率超过30%,属于深度贫困村。莫约村计划今年脱贫出列,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和贫困退出标准,全村正在深入开展“村村清、户户清”排查和贫困人口“回头看”,全面整改存在的问题。 关键阶段、关键节点,只有过硬的作风和措施才能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 开好群众会,把政策讲清楚,把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白,发动群众自觉投身到脱贫攻坚战中,成为工作队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 “群众会有的是以小组为单位召开的群众大会,还有召集一户或者几户农户一起开的家庭会。”莫约村第一书记邓向前介绍。每一次群众会都有村民提意见、发牢骚,工作队只有耐心地倾听、解释。一次群众会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开两次、三次。仅仅是为了解决人畜混住、卫生习惯落后的问题,从9月初以来,莫约村工作队共召开群众大会12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6次,召开家庭会议178次。 功夫还在会外。工作队员住进贫困户家中,每天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交朋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实施项目、开展重点工作过程中,积极吸收村民代表参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对群众反映的意见问题逐条登记,及时办理,及时回复,取信于民。 查实情,增感情,讲政策,听诉求。一次次会议,一次次交谈,一次次碰撞,让心和心贴得更近。群众从感情上接受了帮扶干部,思想上树立起了“我要脱贫”的愿望决心,行动上自觉自愿投入脱贫攻坚中。 入心走心的帮扶,换来的是群众的舒心顺心。 完善和执行村规民约 帮助贫困群众强底气 组织发动好群众,离不开制度的力量。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派的工作队驻组入户后,积极指导村组依法依规修订完善符合本地实际、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劲往一处使、活往一处干。 在村规民约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反复修改、逐条细化,确保集中民智、群众认同。莫约村结合各小组的实际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规民约,避免一刀切。比如,河马田村民小组在修订村规民约时,加入了爱护环境,搞好公共卫生和庭院绿化美化的内容。规定每月1日为卫生清洁日,组内常住农户每户出一名代表进行义务卫生清扫,每户不参加一次交纳清洁费80元(除特殊原因)。 村规民约制定后,村组党员、村组班子成员等带头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使村规民约真正落地落实。 “易懂管用的村规民约,对增强村民自治功能,促进脱贫攻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新安镇镇长蔡巍说。在处理易地移民搬迁补助、危房改造户认定、产业扶持资金分配、医疗救助等问题和矛盾时,工作队运用政策法律、村规民约等摆事实、讲道理,让群众消除了疑虑,乐于接受。尤其是在引导群众整治村寨“脏乱差”、提升人居环境方面,村规民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除了村规民约外,莫约村各小组还制定完善了脱贫攻坚委员会工作制度、村民小组饮水工程管理制度、村民小组居民生活用电管理等制度。村规民约和其他管理制度真正成为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基础。 指导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同时,挂钩扶贫单位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深入有效。 “党组领导,带队负责,上下联动,群众为主”是普洱市市场监管局从脱贫攻坚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工作经验,局里还针对所委派的驻组工作队建立了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工作机制。 ——党组领导。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重大事项党组民主讨论决定,保证脱贫攻坚政策不走偏。 ——带队负责。到脱贫攻坚一线,授权带队领导根据工作推进中需要解决的困难现场拍板,保证党组决策落实,快速推进工作。 ——上下联动。各项工作坚持在地方党委、政府统筹指挥下开展,每批工作队带队领导到挂钩村,先向乡(镇)党委、政府报到,沟通工作计划和重点难点,与村“两委”整合队员力量,形成挂钩单位、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班子思想高度统一、行动整齐划一的工作格局。 ——群众为主。坚持以群众为工作主体,以群众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多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获得群众认同。 教育督促相结合 发动贫困群众出力气 “院子打扫得很干净,厨房、卧室收得比较整洁,但是客厅柜子里的东西有点乱,还要收纳整理。”在腊东小组的李文明家,驻组工作队员地上屋顶、房里屋外,检查格外仔细。一名队员笑着说:“我们是家庭卫生的辅导员,又是检查员。前几天来,这里还比较乱,脏衣服、锄头一起丢在客厅,卧室厨房也是乱糟糟的。” 两个月前的腊东小组,污水横流、臭味难闻,畜禽粪便随处可见。为解决这一问题,驻组工作队制定了人居环境提升“三部曲”,即:改造牛圈、猪圈、粪池,改造排污管网,开展卫生整治行动。 工作队动员22户村民拆除房前屋后的猪圈、牛圈,切实解决人畜混住,猪圈、牛圈紧挨住房问题;在扶贫项目支持下,腊东小组的排污管网得到了改造;工作队队员手把手教群众打扫家庭卫生、折衣服、叠被子,动手为群众理发,对群众房前屋后卫生实行划片包干。 工作队员和群众一起努力,“三部曲”完成,腊东小组换了新颜,家家户户大变样。 河马田小组是易地扶贫搬迁点,住房和水电路等设施都比较完善。可是由于搬进新房后没有改变旧的生活习惯,“脏乱差”依然突出。 驻组工作队员住进群众家,组织开展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工作队发动村民投工投劳挖沟修路,开展环境卫生集体清扫,带领村民清理2个公共垃圾池,组织村民对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开展8次集体清扫,共同提升人居环境。治理鸡鸭散养,驻组工作队补助物资(铁丝网、遮阴网),由农户投工投劳自建,一共完成32户的家禽圈舍建设,有效解决家禽乱放、粪便遍地的难题。 在工作队宣传带动下,村民刀文学每天一大早就要把家里家外整理得干干净净,成为全组的先进典型。开始不愿清除自家杂物的村民陈昌凤,被工作队帮忙打扫卫生的诚意所打动,逐步形成了爱环境、讲卫生的好习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脱贫攻坚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聚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