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浩 李汉勇/文 沈浩/图 “一城连三国”,连通大市场,实现大发展。与越南、老挝相连的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狠抓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关键,突出“五网”建设力度,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全力攻坚道路、电力、水利、住房等硬件设施建设,打通了边境地区发展的主动脉和微循环,夯实发展基础和发展后劲。 要致富先修路,全县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甲马河至土卡河、勐康口岸至大碑、高地至老苏寨公路和入城大道等项目开工建设。宁洱至江城公路、哈播至坝伞公路等项目有序推进。龙马至中会、嘎勒至拉珠公路全面完工。实施小组道路硬化1387公里、道路防护78.8公里;串户路项目314个498504.4平方米,村组小桥梁建设20座。 土卡河边大道宽 今年5月,土卡河公路硬化道路正式通车,路面平坦宽敞,提升改造后路基宽6.5米,最宽的路段达到7.5米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当汽车从土卡河公路上飞驰而过时,当地群众不由地感叹家门口的畅通。 土卡河公路位于江城县曲水镇,公路以怒那村为起点,以土卡河村民小组为终点,全长约22公里。作为曲水镇乃至全县交通承载量最大的乡村公路,土卡河公路的硬化直接连着边境村寨,以及橡胶公司和土卡河电厂等近万人的交通出行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道路未硬化之前,土卡河公路上晴天吃灰、雨天泥泞,当地老百姓常用‘摸爬滚打’来形容出行路况。”土卡河村民小组副组长刀春福说,这里是全县最后一个通硬化路的村子。20多年前土卡河公路就修通了沙土路,一直是边境群众主要的生产道路,过去胶农去一趟位于整康坝的江城橡胶公司要3个小时,现在只要半个小时就能到达,新路一定能带动边境群众走上发展“快车道”。 土卡河村民小组正在因交通便利发生改变。这个共有106户农户的村寨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有近一半村民搬迁至新的集中安置点。过去村民们的房屋挤在一个小山包上,如今,变成了焕然一新的两个小村子,人居环境全面改观,串户路干净整洁,竹篱笆环绕着村民院落,一派生态村落景象。 “交通好了,村子美了,今后有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收。”刀春福说。村子前的李仙江宽阔的江水上,几条小船横卧江面,“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然意境跃然眼前。他说,这些船村民们平时用来运载两岸山坡地的橡胶,依托独特的山水风光,以及村子被两条河流交汇形成的半岛型地理位置,加上地处边境线上的神秘感,未来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木嘎村民感党恩 进出曲水镇怒那村木嘎村民小组的路畅通了,村寨位于山顶,一条崭新的水泥硬化路盘山而上,直达村民家门口,这条蜿蜒在胶林里的水泥路是连通木嘎小组与外界最便捷的公路。从小道变通途,三代木嘎人修路致富的心愿接续传承,心情激动的村民们把它叫做“北京路”。 木嘎村民小组组长潘红学说,木嘎村是哈尼族村寨,1954年,当时的第一任生产队长李嘎斗受邀随民族代表团到昆明参观。老队长从木嘎走了两百多公里路到普洱市区,再坐车到昆明。这一次出行他被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所震撼。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把路修通,我们将来也能坐车到北京。”回到村里,老队长白天带领群众抓生产,晚上发动群众从寨子往外挖大路,当时十七八户人家,没有机械设备,全凭双手一锄头一锄头挖出了木嘎村第一条向外联通的5公里土路。 在江城橡胶公司的带动下,木嘎人沿着公路两旁依山就势逐渐发展起了橡胶种植,村民们自发修建的公路为割胶和运送胶水带来了极大便利。尝到了交通对生产生活的甜头后,只要能把路修好,木嘎村群众毫不含糊。 今年,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项目支持下,当地政府对木嘎村进村道路启动硬化施工,并在原有道路上拓宽了路基,需要占用沿线两旁村民们种植的橡胶树林地,在征地过程中,涉及到的村民二话不说,全部主动无偿让出林地,地上大多是已经开割有收益的橡胶树,村民们也没有向政府要一分钱的补偿款。 “路通了以后,外面打工的年轻人也经常会回来,在外面学到的技术也会带回来,有些人家种起了坚果、砂仁,发展养牛等产业。”潘红学说,大家把这条路称为“北京路”有脱贫致富道路越来越宽之意,更多的是表达当地哈尼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国门寨子更红火 前往曲水镇坝伞村国门寨村民小组需要经过一个集市,即中越边境线上边民互市交易市场,每逢赶集日中越边民人来人往十分繁忙。促进沿边百姓交流交往,江城县启动了边民互市点交通互联互通建设,规划打造一条标准二级公路直通市场,目前提升改造工程已经完成部分路基施工。 得益于沿边市场活跃,国门寨村民小组所在的边境地区逐渐显现投资商机,一些人看好水果产业、茶叶种植、特色养殖等项目,在这里开发建厂,也带来了不少外来人口在边境线上扎根。国门寨就这样自然形成了边境村寨,全村37户人家,仅有9户是坝伞村本地住户。 “有产业、有新房,大家对边境发展更有信心,每个人都把边境这片热土当做自己的家乡。”国门寨村民黄有富就是坝伞本地人,他从小随父母到这里务工,他说,坝伞村以前没有一个叫“国门寨”的自然村,直到今年春节前,散落在山里的37户133口人集中搬迁入住易地扶贫项目新建的新居,一个交通便利、环境宜居的新村庄落户边境,辖区内有三个边境界碑,新村庄距离最近的界碑仅500米左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抵边村寨。 国门寨村民小组已经形成橡胶、茶叶、砂仁等多个产业,一些村民还在边民互市集市做起了小生意,同时还有村民负责管理界碑,平日主要负责界碑看护及边境线巡查工作。“他们守边又种地,守边有工资,种地有收入。”黄有富说,国门寨位于“十层大山”景区和龙富工业园区接合部,沿边区位优势明显,未来,打算借助这些优势,发展边境旅游,老百姓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