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明磊 通讯员 赵德云 王晓东 文/图 本期看点 今年以来,宣威市紧盯脱贫摘帽目标,突出“两不愁三保障”工作重点,按照“六个精准”要求,统筹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保障、素质提升转移就业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百日攻坚”“百日补短”“百日提升”行动,对标对表补短板,查缺补漏强弱项,整体推进抓提升,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前,通过入户核查,已基本锁定2019年脱贫人口59020人,256个贫困村、2个贫困镇可全面达到退出标准。 提振信心 产业促增收 今年,家住宣威市宝山镇被古村委会第二村民小组的海泪平成为一名当地勤劳致富脱贫的模范代表。“贫困户在政策上确实得到政府的好处,政府的扶持是让你发展生产的,不是让你吃喝玩乐的,等政府救济、靠政府扶助、要政府钱物,不生产劳动、不付出汗水,永远脱不掉贫。”41岁的海泪平切身感受到了通过积极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重要性。 在2017年精准扶贫“回头看”中,海泪平被纳入被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驻村队员和挂包帮扶干部的引导帮助下,让他重拾生活信心,重新振作起来,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变成被古村勤劳致富脱贫的典型。海泪平被评定为贫困户以后,他一心想要摘下贫困户的帽子,2018年他种了5亩青菜,制作干酸菜收入22500元;3亩旱烟收入13500元;两亩辣椒收入7000元;养殖生猪4头收入3000元;年收入43000元。经过自己的奋斗努力,海泪平家到达了“两不愁三保障”,也有了稳定的产业,真正成为一名勤劳致富脱贫的模范代表。 在宣威,像海泪平一样成功脱贫致富的贫困户不在少数,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增收的村民更是不胜枚举。自2014年以来,宣威市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来抓,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基本构建了“市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以实施生猪、马铃薯、蔬菜、辣椒、中药材、林果、烤烟7个优势特色产业为载体,突出抓规划、建基地、扶龙头、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等6个重点,累计带动贫困户4.3万户14.7万人增收,实现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全覆盖。 近年来,宣威市通过“产业扶贫基地奖补”“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奖补”“股份合作社奖补”“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扶持”等方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567个,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全覆盖。现已累计流转土地53万亩,其中连片面积超过50亩且带动贫困户10户以上的产业扶贫基地586片12.2万亩,实现每户贫困户都有1至2个脱贫产业、每个贫困人口都有1至2条致富门路。 干群齐心 帮扶促发展 行走在宣威各个乡镇街道、村委会,村内道路更加平坦宽敞,村庄更加靓丽整洁,村民更加踏实幸福。放眼望去,精准扶贫的种子洒遍每一个贫困村、每一家贫困户、每一位贫困群众,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扶贫政策得到落实,个人收入得到保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贫困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一直以来,宣威市把住房安全保障作为贫困群众脱贫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政策和标准要求,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全面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宣威市紧扣“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压实责任、狠抓落实,2016年以来,共实施15379户513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其中,2016年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5203户16772人,2018年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5428户18646人,2019年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748户15885人,搬迁任务占全省的5.16%),涉及安置点222个,现已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418人,新增15885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正加紧扫尾,可确保今年11月底搬迁入住。在着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方面,坚持“一户一策、精准施策”,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四类重点对象”“非4类无力建房对象”农村危房改造,2014年以来,共实施农危改8118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185户),现已全部完成。 此外,为进一步发挥挂包干部的帮扶作用,确保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宣威市136个挂包单位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要求,充分利用外出务工贫困人员国庆期间返乡的有利时机,组织9846名挂包干部深入挂包村、挂包户,进村入户开展同吃一顿连心饭、共商一些揪心事、宣传一次政策、落实一次户户清、提升一次人居环境的“五个一”走访活动,面对面、心贴心与贫困群众深入交谈,让挂包干部沉下身子深入群众当中去,帮扶干部与贫困户交朋友、结亲戚,“掏心窝子”说交心话,拉近了与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与贫困群众之间的感情,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 据介绍,通过“五个一”活动得扎实工作,挂包单位进一步摸清了结对帮扶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找准了帮扶工作的困难和问题,帮助贫困户细化了脱贫措施和计划,增进了与贫困户的沟通理解,解决了贫困户的部分燃眉之急,增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党员干部自身接受了再教育,通过深入群众、联系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锤炼了党性、磨砺了意志、提高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本领,为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