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曹啊,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你休息,升船机原同步轴系统间隙接近12厘米,请你查一下原型监测资料,核实一下这个数据。”深夜12时,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的曹学兴电话响了,电话那头是马洪琪院士熟悉的声音。 再过几天,就是景洪水力式升船机科技成果申报国家技术发明奖答辩的时间了,已是深夜,70多岁的马洪琪还在为这次的答辩精心准备着。曹学兴清楚地知道,这一次仅仅只有10分钟的答辩,对于澜沧江公司、马洪琪以及整个升船机科研团队意味着什么。 10分钟的答辩,承载的是超过10年的过往。 2004年,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水电站开工建设,这里是《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定》中,中国段出口航道上的必经之地。与电站建设配套的升船机是这条航道上尤其关键的通航建筑物,是电站建设的重中之重。 马洪琪提出在电站建设水力式升船机,利用水能实现船只过坝。这一想法,让澜沧江公司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水力式升船机是一项全新的事物,没有先例,也没有工程借鉴。决定了,便就是一条不可预知的艰难开创之路。但也将会是一条打开世界航运领域新天地的创新之路。 水力式升船机,基于水力驱动和自适应全平衡的科学原理,利用水能作为提升动力和安全保障措施,通过输水管路向竖井充泄水驱动平衡重的升降带动承船厢升降运行,从而实现船只的过坝。原理清晰可行,能够“以水治水”,解决传统升船机的不足,非常适合运用于山区型河流的通航。 2004年开始,马洪琪带领团队开始了对升船机的研发和建设。2011年,升船机建成进入了调试阶段。但在进行到第二阶段有水调试的时候,灌满水的承船厢出现了大于设计值的倾斜,调试马上被终止,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很有可能会宣告水力式升船机的失败,7年的努力将会成为泡影。 这次试验的终止对升船机的研发、建设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在随后的2011年到2015年期间,马洪琪带领科研团队针对问题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而这几年,也成为整个科研团队最艰难的阶段。五年里,业内开始出现了很多对水力式升船机质疑的声音,甚至有人提出放弃水力式升船机,回归传统。面对这些种种的质疑,马洪琪却更加坚定地带领着团队突破困难。 终于,在经过了近5年与多家科研机构共同的努力,多项技术难点被一一突破。2015年8月15日,升船机搭载试验船成功过坝。2016年12月18日,金孔雀6号客运船通过升船机平稳、安全提升到大坝上游,至此,经过13年研发、建设的世界首座水力式升船机宣告建成,成功运行! 这是世界首创的全新式升船机,是在中国的澜沧江上诞生的原创科技。 科技创新的意义是运用,是成为社会进步、行业发展的推动力,而这个力量的中心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澜沧江公司深知原创知识产权对国家和企业的重要性。 2015年,澜沧江公司高瞻远瞩,开始布局和谋划水力式升船机的专利申报工作,完成了13个专利申请书的编制,2017年,13项专利全部得到授权。水力式升船机科技成果总结和评价完成,成果得到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2019年1月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澜沧江公司“水力式升船机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马洪琪上台领奖。曹学兴坐在台下百感交集,往事的艰辛一幕幕涌上心头,他怀念起那些10余年坚守着科技创新坚定信念的所有人。 在10余年时间里,澜沧江公司用科技创新的初心去创造,用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去预见、用强烈的企业使命感去守护,最终,在水力式升船机上打上了“中国标签”,把关键核心技术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再用它去创造价值,去推动发展……这是一个曲折艰辛的故事。当再说起这个故事,几乎所有人都同时提到了一个词:信念!在水力式升船机的创造过程中,这是一个高于技术、高于知识,但又真实存在的神奇力量,支撑着研发团队走过一路的艰辛和坎坷,最终赢得一个圆满的结局。通讯员 苏洪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