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第06版:调查研究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专题调研
抓实“三扶”奔小康
——陆良县脱贫攻坚工作调查

    顾贵明 李华贵

    陆良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抓实扶贫工作中的扶志、扶智和扶职,以扶志为先,消除惰性心理,让贫困群众“换脑子”;以扶智为本,培育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有里子”;以扶职为要,提供增收舞台,让贫困群众“争面子”。目前,已实现2个贫困乡镇和24个贫困村脱贫出列,633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

    扶志为先:消除惰性心理,让贫困群众“换脑子”

    陆良县从消除部分贫困群众“靠”字当头、“懒”字作怪的思想根源入手,不断引导和增强贫困群众的志气和骨气,唤醒他们的奋斗热情和激情,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调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居住着28户人家87人的芳华镇三道沟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加之气候冷凉,长期面临着生产生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芳华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对三道沟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然而,谈及搬迁问题时,一些村民想不通,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是难以接受,不想搬、不愿搬的情绪在村民中传播。面对部分群众的消极情绪,镇党委、镇政府组织村民代表前往外地的扶贫安置点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易地搬迁的好处,让群众的心结慢慢解开。三道沟村的村民搬出大山后,镇党委、镇政府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扶志上。通过多方努力,村里20多名年轻人转变思想观念,迈出了外出打工赚钱的第一步,留在家乡的一些村民也学会了大棚蔬菜种植和错峰反季洋芋种植技术,收入渐渐增加。2018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00元。

    扶智为本:培育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有里子”

    扶智就是扶文化、扶技术、扶思路、扶本领,帮助、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和素养。只有把贫困群众的知识与本领提高了,才能不断增强造血机能,彻底消除“障碍性贫血”;只有采取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有机结合的办法,并通过自身“造血”机能来巩固“输血”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为此,陆良县在扶智过程中,重点抓好“小”和“老”两个群体。所谓“小”,就是紧紧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合力加大教育扶贫支持力度,统筹中央、地方财力向教育脱贫任务较重的乡镇倾斜,扎实推进“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采取免、减、奖、贷、助、补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个贫困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学上”“上得起”,决不让一名贫困孩子失学,不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建立健全免费敞开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普遍实现“一技在手”目标。所谓“老”,就是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实施技能培训,使劳动者真正成为有生产技能、有市场意识、有发展眼光的新型农民。地处坝区的三岔河镇三岔子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2000年,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广泛调研,作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用菌产业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于是,村“两委”班子组织成立三岔子村食用菌种植协会,将本村所有从事食用菌的农户吸纳进来,想方设法下活“三步棋”:首先,加大食用菌种植技术的培训力度,确保每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其次,引进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注入资金1600万元,建成食用菌制种基地,确保优质菌种的及时有效供给。第三,加强同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有效解决产品的销路问题。走活“三步棋”,初步实现了“农户围着菌子转,菌子跟着市场走,市场围着消费跑”的目标。2018年,三岔子村800余户人家从事平菇种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食用菌销售总额达4500万元。

    扶职为要:提供脱贫舞台,让贫困群众“争面子”

    扶职就是通过兴办“扶贫工厂”,为贫困群众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或者依托贫困群众自身的资源,帮助他们发展增收效果好的产业项目。从现实状况分析,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因此,陆良县在扶持的方法和选项上坚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对于身带残疾、无法从事重体力活计的人,有针对性地扶持他们学一些谋生手艺,或者安排他们到适合身体条件的企业打工;对于脱贫主动性不强的人,除了教育他们消除惰性心理外,更注重帮助他们选准脱贫致富的项目,引导他们在种植业上下功夫、在养殖业上做文章,组织他们外出打工挣钱,或者就近安排到企业中务工;对于遇到突发事故、造成家庭生活暂时困难的人,与他们共同探讨脱贫致富出路,需要资金扶持就把重点放在资金的协调上,需要技术扶持就把重点放在实用技术的培训上,需要外出务工就把重点放在找寻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对于生存环境恶劣、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地方,充分借助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扎扎实实地帮助他们从恶劣环境里走出来,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谋划新的脱贫致富门路。马街镇海界村委会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2018年10月,该村党总支想方设法吸引广东省深圳市永兴旺电子厂入驻,在家门口办起一个“扶贫工厂”。当年11月20日,永兴旺陆良电子分厂正式投产,吸纳了海界村和周边村庄的青壮年劳动力290人(其中贫困对象37人)。这些农民变成“上班族”,每人月均工资3000元左右。

    (作者单位:陆良县委宣传部)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