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第07版:昆明新闻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官渡区东华路社区探索实践“去物业、促自管”自治模式——
群众“唱主角” 治理更有效


    本报记者 茶志福

    今日观察

    有的拿着火钳,拾捡绿化带内的烟头;有的拿着铲子,清理楼栋内的小广告;有的拿着抹布,擦拭小区垃圾桶;还有的两三人一伙,规范共享单车停放……每天早上8点半以后,在官渡区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的大街小巷和院坝广场,总能看到一群戴着红袖标的老年志愿者有序地忙碌着。

    平均年龄67岁的他们风雨无阻践诺奉献,干了很多本该属于物业管理干的活计,服务效果也比很多物业企业要好得多,因为他们守护的是自己的家园。“没有物管就自己来管”,在社区党总支和广大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形成了“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多元参与”的一核多维立体式自治模式,“去物业、促自管”推动社区一步步蝶变,群众幸福感、满意度逐渐提升。

    “做无用功”的困惑

    老旧小区问题多、治理难,东华路社区也不例外。

    “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老龄人口多、流动人口多、低保人口多、问题诉求多、愿意缴纳管理费的少等问题突出。”东华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杨晓玲告诉记者,社区有常住人口1.1万余人,流动人口四五千人,60岁以上老年人4000多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700多人,群众诉求多种多样,加之没有物业,一度给社区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社区也曾尝试引进物业,但都没有成功。

    有的物业公司来了看看就走了,没有一家愿意管。根本原因还是小区太老、设施太陈旧,而且资源匮乏、建设空间小、管理难度大,谁都不愿接这个“烫手山芋”。另一方面,居民也不愿出钱请物管,10年前社区就曾征询过100户居民的意见,其中只有11户有条件的表示同意。

    “如果社区也撒手不管,那就乱套了。”杨晓玲说,环境保洁、纠纷调解、低保办理等,社区样样都得管,工作人员每天都很忙。创卫期间,社区每天组织几十人搞卫生,有的地方有时一天就清运掉16吨垃圾。

    可杨晓玲总有种“做无用功”的困惑。无论干部怎么忙,社区还是老样子,群众还是不满意,有的居民甚至误解、责难社区干部。

    问题何在?随着拆临拆违、东华公园整治以及拆煤棚、补绿化,拆围墙、装防盗门等一系列公共空间改造措施的实施,杨晓玲苦苦思索寻求的答案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没有让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简单强调让居民参加往往事倍功半。

    让杨晓玲印象尤其深刻的是“3块3伙食团”的建立。她说,2010年,社区将一处收回的场地建成为民服务站,并配套建设一个供社区工作人员就餐用的小食堂。期间,有不少老百姓来咨询食堂建设情况,希望社区能帮助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社区根据群众意愿把小食堂打造成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60岁以上老年人花100块钱买一张卡就可以吃30次,而且每餐均有四菜一汤,运转8年来深得民心。

    “群众参与进来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就能事半功倍。”杨晓玲不再困惑。

    “群众唱戏”齐参与

    如何让群众更好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东华路社区有一样“法宝”——协商自治机制。

    杨晓玲说,社区紧紧抓住“协商民主、自治服务”这一主线,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促使由“单方供给”向“多方参与”的根本转变,确保社区资源合理利用,大力提升居民自治的参与力、党群关系的融合力,形成“政府善治+社会共治+居民自治”的良好格局,营造党群齐自治、居民更实惠、社区更和谐的浓厚氛围。

    社区监委会主任王丽华介绍,从“四议两公开”到“社区听证会”再到“居民事务议事厅”,社区充分发扬民主,不断完善协商自治机制,引导居民有序参与自治实践,妥善解决了公园噪音扰民、监控视频安装、公共资源整合、蔬菜直销点保留等一系列事关民生福祉的热点、难点问题。

    社区还设有综治维稳、扶贫帮困、科教文体、环境卫生、民族事务5个“好邻居议事厅”,让群众“唱戏”有实实在在的舞台,有效激发了他们自主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如今,一直在社区开展蔬菜直销、家电修理、修锁配钥匙、衣物缝补等便民利民的服务点被整合成了“家门口福利社”,零散服务变为规范经营,社区管理的“烦心事”变成了为民服务的“暖心事”。“社区不收取蔬菜直销点的摊位管理费,蔬菜直销点为社区食堂提供免费蔬菜,肉类等产品按成本价供应,这也是‘3块3伙食团’能一直延续至今不涨价的原因之一。”王丽华说。

    最近召开的“社区听证会”上,居民一致同意成立社区“先锋管家”服务中心,组建以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为责任人,以社区三委成员、社工、社区党员、楼栋长、居民群众、志愿者为成员的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居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群团组织的生力军作用,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项目”拓宽便民利民服务渠道。

    目前,社区“先锋管家”服务中心暂设6个“先锋小组”,便民服务点的相关人员就有14人参与其中。各小组将进一步听取群众呼声,顺应群众需求,发动群众一起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区治理格局。

    “幸福列车”动力足

    “我们的‘先锋管家’好比是‘红色物业’的升级版。”杨晓玲信心满满地说。

    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的指导帮助下,社区最大限度地盘活了现有资源,调动了群众参与。杨晓玲和同事们把这种“去物业、促自管”的自治实践比喻为驶向未来的“复兴号”“幸福列车”,列车上满载广大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而社区“先锋管家”服务中心的正式启动,则使这趟“幸福列车”有了更加强劲的引擎。

    在这趟“幸福列车”上,除了“3块3伙食团”这样的良心项目,还有“小太阳关爱堂”等暖心项目。“小太阳关爱堂”依托4点半学校和社区儿童之家,整合社区海州教育课外教育资源,组建关爱未成年人阳光驿站,以无偿、低偿、有偿等形式开展未成年人家庭作业辅导、课后兴趣培养、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等服务,在丰富未成年人课外活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社区为民服务站和社会组织孵化工作站犹如列车运行的两条快行轨道。一个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社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社会事务服务,做好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另一个负责培育和挖掘社区本土社会组织,全方位实现社区服务联动,解决社区服务经费不足、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怎样才能为“幸福列车”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

    社区坚定不移地实施党建引领战略,以“党建+”的形式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网络,建立6个由“党员网格长+栋长网格员”构成的自愿自管网格,切实把党员队伍组织起来,把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力量发挥出来,使党组织和党员真正成为共建共治美丽家园的中流砥柱。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协商共治、服务联动、志愿服务三个“充电站”和“吹哨报到”保障机制的作用,及时汇聚多方力量突出解决自身长期无法有效治理的顽疾,确保“幸福列车”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得又快又稳。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出力,幸福才会长长久久。”已经68岁的社区居民孔琼英如是说。她不仅是社区“志愿者自管网”里的一名楼栋长,还是社区“和事佬调解室”里的和事大妈,团结在社区周围,示范带动其他群众用实际行动为“幸福列车”的前行增添动力。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