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晖 在“双11”前后,许多市民忙着抢购日常生活用品,但打开今日头条,会看到在昆明老街,有一群热爱文学的人在抢购精神食粮。11月10日,著名诗人于坚的《于坚诗集》首发式暨诗艺四十年朗诵会在文明街东方书店举行,现场签售也异常热烈,近500本《于坚诗集》及他的相关作品被抢购一空,给平常不太热闹的老街区增加了不少人气。 对城市很多家庭来说,已经不缺少家电、衣服、食品、汽车等等,与其在“双11”跟风抢购一堆自己一时并不需要的东西,还不如买几本书,比如打开关于传统文化或者自己故乡记忆的作品,过一个“低欲望”而富有诗意的“双11”,而“11”本来就是诗意的谐音。 于坚诗集首发式结束后,我在昆明老街区域内游走。经过十多年的修复,这里已成为感受昆明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最好去处。但在一些商界人士眼里,昆明老街人气还不够旺,其中一大原因是铺面里出售的商品大多“产能过剩”,商家即使再玩“打折”“送红包”的套路,还是少有人问津。在我看来,昆明老街要更加红火起来,不妨多营造一些地方文化和诗意氛围。在老昆明人的记忆里,文明街、光华街、云瑞东路旧时是书店街,在街上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央书店等全国知名出版社,也有东方书店等本地书店。而光华街上曾有光华剧院、光华茶社等,在茶室里唱滇戏京戏的艺人不少,并有器乐演奏。再看如今的昆明老街,书店就只剩一个东方书店,唱滇戏、京戏或演奏器乐的场所几乎没有,商家或住户的生活方式单调,总觉缺少些文化气息。 好在昆明民间已经出现了一批引领消费转型的文化空间,就我所知,除东方书店外,还有云纺博物馆内的樊登读书会。该读书会提供的书单虽然不是那么诗意,但从高端的尼采哲学、老庄思想到关于商业运作的《茑屋经营哲学》《第二曲线创新》,再到《幸福的婚姻》《被忽视的孩子》等实用生活指南都有。还有主打心理学知识普及的昆明五华区大观街道公益读书坊以及常与昆明市作家协会合作举办文艺讲座的同德广场花生书店,共同为青年学生及职场中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对于昆明这个大城市来说,市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还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但从现在起就可以深度融入“双11”。 不可否认,“双11”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及供应链的完善,民众在“打折活动”中得到了实惠。但每年的“双11”如果只是停留在商品占有、物欲满足的层面,就会越来越乏味,甚至造就一副副被资本和财富扭曲了心灵的众生相。这个购物狂欢节该进行创新升级了,在购物车里增加“知识好礼”的比重,应该是最可持续发展和增添内涵的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