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玉珠挂藤蔓。”11月初冬,各种水果进入“休眠”季节时,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梅子镇的“黑旋风”葡萄却仍然黑油油、亮晶晶地挂在藤蔓上。“黑旋风”色偏紫黑色,果皮与果肉易分离,无籽,香味浓,味酸甜,市场前景好。 “村里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耕地撂荒情况严重,我家也是,当时我就萌生了要搞种植的念头。”近日,家住宁洱县梅子镇民乐村文告组的创业青年周厚君谈起了自己的创业初衷。 宁洱县梅子镇年均气温23℃,昼夜温差大,为葡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6年前,周厚君、杨炜霖夫妇辞去昆明稳定工作返乡种植葡萄。一开始,周厚君夫妇也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种植思想,导致种植的葡萄叶片脱落快、易致病,需喷洒大量农药。为了提高葡萄产值,他们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利用二茬果技术及温室大棚种植了9.4亩仿有机葡萄,使葡萄一年两熟,第一次挂果为5至6月,第二次挂果为11至12月,种植当年就实现了创收。 为了做精做细“黑旋风”种植,周厚君夫妇自费到外地学习葡萄管护工作,随之而来的困难便是手上有了技术,包里少了资金。2017年,妻子杨炜霖申请到了梅子镇妇联“贷免互补”创业无息贷款10万元,享受到国家惠民政策的周厚君夫妇建起了温室大棚及喷灌洒水装置,虽成本高,但保留了葡萄糖分,减少了病虫害,提高了产品品质。 周厚君说:“我们坚持施用牛、羊所产的农家肥,人工除杂草,避免使用除草剂等化学农药,严格控制产量、提高质量,葡萄糖分检测达20%以上才进行采摘、售卖。”经有关机构检测,目前,周厚君家的葡萄已达到国家“零农残”标准,成为了安全健康的“绿色”葡萄。 据了解,周厚君家今年“黑旋风”产量在16吨左右,预计收入将达20余万元。他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梅子人,我希望亲朋好友、周边邻居都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周厚君带着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葡萄园,采摘、施肥、除草等用工全部雇用小组村民,并把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 近年来,梅子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积极探索多样化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农户扩大种植养殖规模,用好用活“合作社+农户+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巩固。 本报通讯员 罗紫璇 董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