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第08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聚力钢构谋发展 追梦云岭铸铁军
——记云南建投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十年跨越发展




钢构公司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钢构公司党委主题党日活动


产业基地智能化生产线


钢构公司参建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在深化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在优化国企产业结构布局的背景下,2009年,原云南建工集团整合内部钢结构优质资源,以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打造钢结构专业板块,成立云南建工钢结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钢构公司”)。钢构公司自成立以来,主动融入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紧跟时代步伐,抢抓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技术引领、创新驱动”战略,在不断摸索、实践中异军突起,营业收入由最初的3.8亿元到15.53亿元,实现了超5倍增长,合同额在2018年突破30亿元大关,从行业新兵到行业领先,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目前,钢构公司已拥有杨林、曲靖、小石坝3个钢结构制造基地。其中,杨林钢结构制造基地,拥有12万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能力水平在西南三省名列前茅,树立起了“精益制造”的品牌优势。钢构公司以“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为依托,逐步形成了以道路桥梁板块为核心,其他业务板块多元发展的“八大”板块市场格局,形成集“研发、设计、制作、安装、检测”全产业链为一体的企业发展格局,以专业、雄厚的综合实力,一跃成为钢结构行业的标杆,引领云南省钢结构行业发展。

    初生

    敢为人先,无畏“蜀道难”

    21世纪初,随着国民经济的显著增长,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我国跃居为世界钢产量大国之一。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发挥钢结构建筑强度高、韧性好、密封性强等多重优势,国家提出积极、合理用钢的倡议,为推动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钢结构建筑典范“鸟巢”,以其大气的外观和独特的优势享誉世界,掀起了钢结构行业市场热潮。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钢结构建筑迅猛发展,一大批钢结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经济发达区涌现。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钢构公司刚起步时可谓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挑战便是产能问题。公司成立当年,共签约了大概20个钢结构项目,但由于公司旗下仅有一个年产量不高的钢结构老厂,根本无法满足签约项目的需求,公司面临着一系列违约延期的风险。为了解除产能危机,公司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一方面,工厂日夜全线开工,把产能扩大到极限;另一方面,全力促成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实力雄厚的钢结构生产企业的合作。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勇于拼搏,在历经诸多波折后,工程任务终于圆满完成。经此一役,公司领导深刻意识到,加快建设大型的现代化钢结构生产基地刻不容缓。

    雷厉风行,敢闯敢干,是“钢构人”的品质。2010年3月,杨林总厂在昆明市嵩明县杨林工业园区开工建设,总投资9亿元,占地660亩,为云南省2010年“三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厂项目建设工程任务重、工期紧、设计修改多、组织协调量大,但公司上下无畏艰难,干劲十足,经过10多个月热火朝天的攻坚建设,杨林总厂一期项目正式投产,引进了3000多台行业领先、精度高、自动化程度强的先进生产设备,实现了当年征地、当年规划、当年设计、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五个当年”的奇迹。杨林总厂一跃成为西南最大、国内一流的钢结构制造基地,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化蛹

    蓄势待发,苦修“发展经”

    成立初期,为了抢占钢结构市场,在生产经营上实现更多突破,钢构公司坚定信心,苦练内功,以技术为依托,以人才为支撑,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全力打造钢构品牌,推动公司向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钢构公司十分注重以技术带动生产经营管理全面发展。一是完善技术管理制度和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健全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营造比学赶超的技术创新氛围;二是成立技术专项课题组,进行技术攻坚和科技创新,整合公司技术力量和资源,重点开展课题研发攻关,在设计、施工技术、加工工艺、材料应用创新上取得突破;三是持续做强设计中心平台,加快专业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锻炼,打造核心设计团队,提升图纸深化和转化水平,为释放产能提供技术支撑;四是打造“产学研”体系,与高校、科研院的合作纵深推进,对重点课题展开联合攻关,在课题研发过程中选派技术人员全程跟踪学习,实现课题成果共享与技术人员成长“双赢”,提升公司科研实力,逐步形成自有专项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五是以BIM技术、3D动画技术应用为载体,提高施工方案编写质量;六是以引进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为着力点,大力推广液压智能同步控制技术在大跨度、大吨位、复杂钢结构项目中的应用及创新,极大改进了云南省桥梁、大型场馆的施工技术,承接了金沙江特大桥、滇池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体量大、难度高的标志性建筑工程,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人才是确保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核心,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公司长远发展的保证。钢构公司一直把人才战略作为发展的第一战略,注重全方位引进、多层次培养。一是精准引进稀缺人才,以专业化、技能型为重点,依靠薪酬、晋升等多种方式积极“筑巢引凤”,以此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出一支稳定的创新型、专业化技术人才队伍,专业从事钢结构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模拟分析、复杂结构抗震分析、关键节点有限元分析、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一流的设计分析水平和独立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首席技师制、技术带头人制、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推动师带徒、导师制、骨干员工训练等新员工培养工作,打开成长环形通道模式,为储备人才做充分准备;三是建立内外结合的培训长效机制,注重培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邀请专家授课与选派人才到知名企业、科研院校培训相结合;四是持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考评体系,激发人才活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钢构人”励精图治,不断积累,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充实,技术创新也取得了傲人成果,譬如2013年被中施协评为“科技先进企业”,“橡胶支座施工工法”获得省级工法证书,“昆明新机场超大型、异型钢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被评定为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多功能吊钩”“一种钢板剪力墙”“一种卸载装置”等多项技术获得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破茧

    锋芒初露,谱曲“浪淘沙”

    2016年4月,在新时代深化国企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潮中,融汇原云南建工集团、十四冶建设集团、西南交建集团的云南建投集团应运而生。云南建投集团成立以后,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钢构公司紧跟集团改革发展步伐,着力推进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2016年9月22日,钢构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更名为“云南建投钢结构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进入资本市场,成为云南建投集团首家进入资本市场的专业化子公司。这在钢构公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公司自此开启了跨越发展新篇章。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挂牌这一契机给钢构公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公司的规范管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和挑战。为此,钢构公司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狠抓内控管理,深化和谐企业建设。

    钢构公司党委负责同志表示,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全面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抓实党建基础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公司发展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唯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增强,才能为公司全面深化改革、升级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障。

    钢构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生产经营管理中心工作,贯彻好、践行好国有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使命担当。譬如,优化升级杨林总厂党支部党建示范点。将党建工作与工厂工艺改良、工艺创新、安全管理等工作深度融合,重点开展了“党员安全责任区”“党员争当工匠人”“党员点子闪金光”等主题活动,深得党员干部职工点赞和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好评。特别是在“党员点子闪金光”活动中,党员同志提出的生产线优化、工艺创新、工装改良等“金点子”获专利授权4项、部级工法1项,已成功应用在生产中,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

    在钢构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钢构公司积极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按照集团公司“123555”战略规划部署,着力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着力强化基础管理,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一方面,加强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五位一体”管理整体布局,以抓好项目整体策划为核心,辅以BQ系统管理、顾客满意度调查等长效机制,强化生产管控体系建设和生产要素规范管理,加强项目进度管理,制定项目进度预警机制。重点开展钢结构部件制造工艺研发,编写焊接工艺规范,为产品制造全过程质量控制制定严格的企业规范;另一方面,推进精益化管理。致力于打造“智能化”生产线系统和信息化管控平台。通过开发MES制造管理系统,实现了从收到加工指令到构件出厂的全过程监管,引进大型钢结构桥梁智能焊接机器人,打造云南省首条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多种大型复杂构件高质量、高精度生产,产能、制造水平大大提升。

    蝶变

    勇攀高峰,不负“凌云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8年,在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竞争压力下,公司积极应对、奋勇前行,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实现经营额31.86亿元,新签合同额30.02亿元,营业收入15.53亿元。成功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国钢结构行业5A级诚信企业,云南省AAA信用企业。毫无疑问,钢构公司以丰硕的发展成果向世人交上了完美的答卷,在逆境中一跃而起,成为了钢结构行业的“领跑者”,为打造钢结构航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正所谓“一流的企业做文化”,钢构公司党委一直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弘扬“闻风而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狼性精神,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能打胜仗”的高原铁军精神,弘扬“献身使命、执着坚韧、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涌现出一批像胡相伟、李亚、陶实、计雄岗那样奉献精神高、进取意识强、创新能力优、道德口碑好的优秀员工。

    以胡相伟、陶实命名的技师工作站为依托,杨林总厂的员工们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力推产品及工艺创新,为总厂实现新的跨越夯实了基础。通过不断探索,总厂在创新钢箱桥梁小单元制作工艺、16毫米T型腹板不开坡口熔透工艺、50毫米T型焊缝开坡口不清根熔透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不斐成绩。在甲介山桥梁工程中,进行大截面H型梁焊接时,通过将开坡口工艺改成不开坡口,搭建起工装架子和跑道,再用小车埋弧焊机施焊,不但减少焊接工序,降低劳动强度,还顺利保证构件全熔透焊接质量,改良工艺发挥了显著成效。

    深化设计部日以继夜自行摸索,一步步攻克难关,研发出钢结构桥梁小单元组装、小单元件标注插件,制作精度大大提高,原来几十几百个小单元件手动标注尺寸需要一两天时间,现在只需要短短几秒就可以完成,实现了高效精准。这就像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一样刻骨铭心,所有的苦难终会修成正果。每一项专利都是员工们大胆创新尝试的结果,能有效攻克生产任务中的技术难题,提升工作质量,大幅降低经济成本,带动广大职工学技术、钻业务、创一流、比贡献的积极性。

    在钢构公司,这样勇挑重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员工数不胜数。他们争做公司“提质增产、降本增效”的排头兵,争做公司走“智能化”发展之路的先行者,为公司发展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近年来,钢构公司各种专利、科技成果数据逐年刷新,截至2019年10月,共有国家级工法1项,部省级工法20项,实用新型专利75项,发明专利7项……公司不断创造新的成绩,书写着升级发展的新篇章!

    十年来,共创境内外工程鲁班奖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4项,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17项,部省级优质工程奖10项,建筑屋面“金禹奖”1项;获评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年度科技创新先进企业;获得“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云南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认定,荣获施工总承包(钢结构主体)试点工作推进先进企业、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竞争力榜单20强企业、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一步一个脚印,勇攀高峰,成为中国钢结构行业的“排头兵”。

    奋斗成就使命,实干托举梦想!十年的发展只是起步,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积淀。站在新时代新起点,钢构公司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融入国家和云南省发展战略,带着研发、设计、制造、安装、检测全产业链的集成优势,以“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为依托,站在“国家跨入新时代、企业步入新时期”的历史方位上,把握市场、抢抓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落实、主动作为,以精湛的技术、精益的制造、精美的品质、精诚的服务,向着打造“创新+绿色+品质+诚信+服务”的钢结构建筑企业方向阔步前行,开启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助推集团公司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企业目标迈进!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