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第10版:云关注 聚焦红河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以“五讲一评一改”为抓手,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初心讲堂”悟初心


村庄内随处可见文明新风宣传语

    本报记者 王丹

    “以前,我们遇到困难不知该向谁提、到哪里提。现在,在‘初心讲堂’学习党的政策与方针的同时,还能提出我们的实际困难问题。”红河县迤萨镇“初心讲堂”内座无虚席,村民们放下手里的农活赶到现场参与。

    “‘讲’是一个部分,‘评’和‘改’的环节大大地提高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迤萨镇勐龙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白福说,“初心讲堂”不仅是一堂主题教育的讲课,更是村民们一个提出问题的渠道。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迤萨镇深入开展“五讲一评一改”,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把主题教育与脱贫攻坚、基层治理、人居环境等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以组织领导为保障,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工作成效为抓手,高质量推动主题教育开展实现全覆盖,确保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目前,全镇共开展“初心讲堂”90余次,参学人员达3000余人次。

    “二讲”创新基层主题教育模式

    “红河护乡团凝聚着边疆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与使命、事迹和精神……”在勐龙村的一堂“初心讲堂”上,白福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红河护乡团的红色故事,以激励农村党员更加自信担当。这是迤萨镇“五讲一评一改”的“一讲”——村(社区)党总支书记讲党史、村史、主题教育知识。

    对于农村党员来说,通俗易懂的知识更容易被接受和吸纳。因此,白福一直用生动鲜活的讲课方式,将事例与主题教育知识结合起来,勐龙村的村史馆成了他首选的讲课场所。“村史馆展示着我们傣族的手工艺和农耕文化,在这里可以看到我们的生产从用耕牛犁地变成了现在的机械化生产,可以看到我们的生活变化。”白福说,回忆村史,讲脱贫致富的奋斗史,大力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防止传统丢失、精神涣散。

    贴近当地实际,主题教育大力创新模式,让勐龙村“初心讲堂”走进家家户户。“大多数村民在听说后都会来现场参加。”沈黎是勐龙村委会第一书记,在白福结束“一讲”后,她将接上展开“二讲”——第一书记讲脱贫攻坚成效、乡风文明、人居环境整治。

    “我们要对照明白卡和扶贫攻坚项目库,和党员、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通群众细算脱贫账,讲明白帮扶措施和扶贫项目投入情况,做到党员清楚,群众明白。”沈黎介绍。

    在“初心讲堂”宣讲影响下,勐龙村委会下辖的自然村取消了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这是乡风文明的建设,革除陋习,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大力提升农村党员群众的精气神。

    如今的勐龙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迤萨镇创新基层主题教育的模式,让主题教育真正走进了群众中,让村民沐浴在政策的春风里。“许多贫困户都住进了新房子,自觉地树立起发展意识,感党恩、跟党走。”沈黎说。

    “三讲”搭建乡村发展内生桥梁

    “在听完‘初心讲堂’后,我们很满足现在的生活,也很向往外面的生活。”村民们的感慨来源于“三讲”老党员讲家乡变化与“四讲”外出党员讲外界发展。

    针对辖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集中学习难的问题,为确保主题教育的全覆盖,勐龙村委会提供“送学到家”,为老党员发放学习材料。同时,邀请老党员讲入党故事和家乡变化。见证了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老党员在“初心讲堂”忆往昔,回忆旧社会的居无定所与食不果腹,看如今的新房小院和吃穿不愁,进一步增强群众脱贫信心。这个互动交流的过程,送去的不只是学习材料,更多的是一份党组织的温暖,进一步增强在职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激发出生机与内生动力。

    针对农村流动党员较多的问题,勐龙村委会党总支主动联系外出务工流动党员,向他们寄送学习资料,组建微信群,每周定期组织开展一次流动党员网上交流学习体会活动。“隔山隔水不隔音、离家离乡不离党。”逢年过节,有外出经历的党员也被邀请到“初心讲堂”讲述城市的发展,把外面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带回农村,鼓励他们当好外出务工经纪人和产业发展带头人。

    不仅如此,讲堂还邀请了“明白人”“带头人”来讲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村实用技术。“五讲”将主题教育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真正结合了起来。“明白人”“带头人”倾囊相授农业、养殖业致富经验,带领当地贫困群众提高种植、养殖的效率,增加群众收入。

    白福是村里的“带头人”之一,他带动群众共同养殖牛蛙,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他说:“产业的发展一直是重点,在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学用结合,让主题教育发挥作用,落实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上来,才能让群众真正体验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改变。”

    “一评”“一改”提升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勐龙村的公共活动广场,一块展示板贴满了事项公示。

    “上面的问题都是我们在‘初心讲堂’上收集的。”沈黎介绍,“五讲”党员、群众可在现场进行点评,并就居住困难、就学困难、就医困难、饮水困难、事物办理、社会治安、基础设施等8个方面提出问题,以村党支部为单位,收集和汇总问题,填报《群众反映问题收集汇总表》。按照立查立改、即知即改的要求,当地村委会迅速制定整改措施,逐一整改销号,有效解决一批突出问题。

    在融入了“一评”“一改”的环节后,“初心讲堂”为村民们提供了一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我们提出的问题,在展示板上都能看到,具体事项进展如何,也可以在这里看到。”村民白海仙说,对问题的重视与透明化的整改流程,让村民们越来越信赖“初心讲堂”。

    不久前,勐龙村委会大坡头村的16岁女孩马玉芬因意外摔伤了腿,遥远的路程和对治疗的茫然使她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我们了解情况后,迅速采取措施,为她联系蒙自市的医院,并协调镇上的救护车将她送到医院治疗。”驻村队员许云峰参与了全过程,“就医困难在村子里是很突出的,通过‘初心讲堂’,群众敢于直接告诉我们问题,有利于我们快速地检视问题、落实整改。”

    勐龙村卫生所在主题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村民们生病不需要到镇上去,感冒等病在村卫生所就可以直接治疗。”主题教育的成果在勐龙村得到转化,实际成效检验着主题教育的成效,“不光有‘评’,还有实实在在的‘改’,这就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群众满意度、认可度的直接工作路径。”白福说。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