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第12版:云关注 聚焦红河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让善良被看见 让爱心被感知
——记2019年首届“感动红河”人物


吴志宏(左)


丁莲


孔祥磊


王家超


刘桂琼


马素英


申树彬


杨天才


白俊美(右)


陈慧英


绿春拉祜寨工作队


杨家训

    本报记者 李树芬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走过40余年,一代代红河人,投身到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

    回望来路,总有一些面孔让我们凝视,总有一些画面不曾消逝。近日,2019年首届“感动红河”人物揭晓,那些曾带给我们感动的平凡人走上舞台、接受礼敬。从他们身上,让我们知道,还有那么多可贵的品质在闪光,还有那么多美好在发生。在平凡或不凡的人生答卷上,他们用凡人善举书写对人生意义最宝贵的答卷,也标注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让善良被看见,让爱心被感知。今天,本报推出特别报道,以首届“感动红河”人物为榜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吴志宏

    捐赠器官,让5名患者获得新生

    吴志宏,男,汉族,1970年生,生前系红河州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红河县三村乡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长。

    [事迹简介]2018年3月,吴志宏到红河县三村乡驻村扶贫,并担任三村乡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长。2019年10月17日16时50分许,吴志宏在补干村委会南哈上寨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公开评议会上讲话时突发疾病,因医治无效,于11月8日不幸去世,终年49岁。

    吴志宏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党员干部,曾先后记三等功二次,荣获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等荣誉。他理想信念坚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期间,先后参与了红河州第一轮、第二轮志书的编纂,并承担了大量综合材料的起草、审定等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完成任务。吴志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驻村工作以来,负责三村乡补干村委会6个村寨的脱贫攻坚工作,他紧紧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移风易俗、党建脱贫“双推进”等抓好抓实工作,引导贫困户发展花椒、辣椒、茶叶和牛蛙养殖等产业,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了产业基础。他切实把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自己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实践。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生前意愿,将其器官进行捐赠,让5名患者获得新生。

    丁莲

    让爱心聚水成海

    丁莲,女,汉族,1962年生,红河日报社原聘用人员。

    [事迹简介] 20年来,丁莲先后在红河州的11个县市发起帮贫、助困、助学、修桥、修路等公益活动。经她发起捐款或主动联系后建成和在建的爱心桥、爱心路达18座(条),为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她用个人收入先后持续资助20多名贫困学生,带动和联系他人一对一助学达5000人次。在做公益的过程中,她曾遭遇车祸、泥石流,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还因过度劳累晕倒在下乡扶贫路上。但她依然不忘初心、誓不言弃,用道德的力量感召人们,让爱心聚水成海。20年来,在她的感召下,红河大地始终涌动着帮贫助困的无边大爱,带动了北京、上海、广东、安徽、甘肃、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爱心人士纷纷加入。

    2015年,丁莲获评“中国消除贫困奖”。

    马素英

    公益善行薪火相传

    马素英,女,彝族,1970年生,中共党员,元阳县新街镇中心小学教师。

    [事迹简介]2007年,马素英与在元阳县支教的上海志愿者共同创建“一对一物质资助加情感关怀”公益助学模式,开始义务为山区贫困学生寻找爱心结对人、筹措助学金的志愿服务工作。12年来,马素英为学生家访、发放助学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她的帮助下,300多名贫困学生获得爱心资助,筹措资助金98.6万元,至今仍受益的有236人。目前,有3名受助学生完成大学学业,还有16名受助学生正在上大学。除了资助金,马素英还为贫困学生和所在学校筹措价值20余万元的各类物资。在马素英的感召下,第一批受助学生大学毕业后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使公益善行薪火相传。

    2016年1月,全国妇联拍摄了纪录长片《大山里的守望——彝族女教师马素英》在远程教育播出,该片已入选中组部主办的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内容。

    孔祥磊

    不畏牺牲的“逆火行者”

    孔祥磊,男,彝族,1990年生,建水县青龙镇业租村委会法依村人,中共党员,生前系四川省凉山州西昌森林大队四中队消防员。

    [事迹简介]孔祥磊2007年12月入伍,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森林消防大队四中队任消防员。2019年3月25日,孔祥磊结束探亲归队,第二天便投入到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森林火灾灭火行动中。经过连续3天艰苦作战,疲惫不堪的他和战友短暂休息了一天,便再次投入火场。3月31日,噩耗传来,孔祥磊不幸壮烈牺牲。

    孔祥磊是战友眼中不畏牺牲、勇敢作战的勇士,是新兵眼中严管与厚爱兼并的好班长。2016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孔祥磊被表彰为“尊干爱兵好班长”。11年来,他多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并荣记三等功。

    孔祥磊牺牲后,被国家应急管理部评定为烈士,并追记一等功。2019年4月4日,建水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追授孔祥磊同志“建水好儿女”荣誉称号,号召全县各族人民向孔祥磊同志学习。

    王家超

    从未放弃永不退缩

    王家超,男,汉族,1991年生,中共党员,红河州残疾人游泳运动员,2012年伦敦残奥会冠军。

    [事迹简介]王家超来自建水县岔科镇,5岁因电击永远失去左臂。10岁时,在建水县残联的帮助下,王家超参加了省残联游泳队暑期培训,开始了游泳生涯。

    多年来,王家超每天坚持高强度训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从未放弃过、退缩过。2008年,他参加北京残奥会,获得了两银一铜的好成绩,也因此激发了他要站上最高领奖台的梦想。2012年,在伦敦,当所有的汗水与泪水凝聚成胸前亮闪闪的金牌时,王家超终于实现了奥运冠军梦。

    在训练之余,王家超还积极自学文化课程,2011年5月,他考取云南师范大学。 2018年7月,王家超研究生毕业。他又给了自己另一个挑战,争取通过残疾铁人三项再一次登上奥运的赛场。经过一年多的体能训练,王家超从没有排名到排名第15,他一直在为2020年东京残奥会参赛资格努力着、奋斗着。

    白俊美

    用爱心守护6万村民的健康

    白俊美,女,彝族,1986年生,中共党员,屏边县白云乡卫生院院长。

    [事迹简介]2010年,妇幼专业毕业的白俊美来到屏边苗族自治县白云乡卫生院工作。9年来,她带领着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用爱心和坚持守护着白云乡及周边乡镇近6万村民的健康。

    只要村里有重大病例,白俊美都坚守在场。农村产妇生孩子,她通宵接生已是家常便饭。即使忙得整夜不睡觉,第二天,她依然按时到卫生院上班,是村民眼中的好村医。在她的努力下,白云乡建起了乡卫生院妇产科,顺利接生了600多名新生儿,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为零,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也由10年前的不到50%,提高到现在的98%。

    白云乡卫生院先后被评为“县级年度优秀卫生监督协管站”,获得“第十二批红河州文明单位”“省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等荣誉,白俊美让一个曾经落后的乡村卫生院变成“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

    申树彬

    他的名字令毒贩闻风丧胆

    申树彬,男,汉族,1965年生,中共党员,个旧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一级警督。

    [事迹简介]申树彬的代号,在云南省,尤其是红河州、个旧市的缉毒战线上,是一个令毒贩闻风丧胆的名字。37个春夏秋冬,作为中国第一批1000名禁毒警察的申树彬,始终义无反顾地战斗在缉毒第一线,在云南省乃至全国首批招录而至今依然坚持从事缉毒工作的警察中,已经屈指可数。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隐没在常人的视线之外,人民警察“忠诚、正直、勇敢、爱民”的核心价值观在他身上得到了具体的诠释。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他率先提出了“情报延伸”战略,摸索出多种缉毒战法:“围点打援、打草惊蛇”“欲擒故纵、抓大放小”,在部级、省级毒品目标案件侦查中得到充分验证,连连侦破一大批涉毒案件。2001年至2010年,查破重特大毒品案件257起,情报信息和特情提供的线索232起,占所破重特大案件的90%。

    刘桂琼

    用辛劳和汗水扮靓城市

    刘桂琼,女,汉族,1978年生,侨银环保蒙自分公司老城片区一片区队长。

    [事迹简介]刘桂琼是一名普通的“城市美容师”,从事环卫工作18年以来,她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城市的干净和整洁,用满腔热忱赢得了百姓的舒心和满意。

    夏日的蒙城,阳光毒辣,有时地面气温超过40度。为了保证环境卫生,刘桂琼总是主动带头将路段上的卫生死角和垃圾清理干净,汗水顺着额头滴落下来,忙碌的她顾不上擦汗水,直起身子来又投入到下一段路的清洁、保洁中。

    在蒙自市“创文”中,刘桂琼主动要求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一次,保障工作结束后,她瘫坐在路沿上,同事上前询问时,她才说头一天晚上患了急性肠胃炎,由于牵挂工作,将就着吃了几片药就匆匆赶来上班……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当别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拼时,她总是笑着说:“这是我的工作,蒙自有干净的街道,群众才能有美好的心情。”

    陈慧英

    面对巨额奖金,她不为所动

    陈慧英,女,汉族,1966年生,元阳县新街镇福利彩票销售网点业主。

    [事迹简介]2016年4月26日,元阳县新街镇步行街的福利彩票销售点电话响了,经常在这里买彩票的老顾客杨先生因工作繁忙委托陈慧英代买420元福利彩票。而就在这些彩票里,当天晚上开出了1注876万元大奖。彩票是陈慧英垫钱买的,杨先生只是口头委托,体彩具有不记名、不挂失的特点,按照“认票不认人”的规定,当时870万元的现金就攥在陈慧英手里。然而,面对巨额奖金,陈慧英不为所动。第二天,杨先生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销售点取彩票时,她二话不说就把彩票递给了杨先生,并祝贺他中奖。杨先生非常激动,连声道谢并提出要给予酬谢,却被陈慧英婉言拒绝了。

    诚信是金。陈慧英始终认为别人的就是别人的,做人不应该贪图别人的财物。她始终坚持诚信做人,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可和人们由衷的尊重。

    杨家训

    “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

    杨家训,男,汉族,1932年生,中共党员,弥勒市离休干部。

    [事迹简介]杨家训15岁入伍,17岁入党,参加革命工作47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年来,凡是遇到各种自然灾害,杨家训都会主动捐款献真情。

    像杨家训一样富有爱心的还有他的老伴杨曙,老两口始终坚持“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的想法用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的一份爱心。每年春节,杨家训和老伴都要对部分生活困难老人进行慰问,对学生进行鼓励,先后送去慰问金3万余元。2016年4月,老伴杨曙去世后,杨家训仍继续坚持这一做法。

    几年前,杨家训就和老伴商量好,决定捐出部分积蓄为家乡扶贫工作做点实事。为完成老伴的遗愿,2017年2月28日,他捐出10万元给弥勒贫困地区和群众,并在捐款书上郑重地署上老伴的名字——杨曙。

    “共产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杨家训一再强调自己坚持公益事业,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杨天才

    边境线上的“草根卫士”

    杨天才,男,汉族,1954年生,中共党员,河口县桥头乡簿竹箐村村委会外事界务员。

    [事迹简介]自1984年任边境界务员以来,杨天才32年如一日在边境线上巡视,守护着祖国的南大门。

    界务员的工作就是定期在边境一线勘查、巡视,处理双方边民事务,调解矛盾纠纷,管理和维护好责任区范围内的界碑。一直以来,巡界都是杨天才一个人的“旅程”,只要走上巡边路,每次都要好几天。边境线上杂草丛生,林深路陡,当地是亚热带气候,闷热潮湿,植被生长较快,使得管边护边工作危险重重。有一次巡边时,他不小心摔下4米多高的悬崖,全身多处擦伤,凭着坚强的毅力,用了很长时间才抓住藤条慢慢爬上来,至今小腿上还留着明显的伤疤。

    杨天才从来没想过放弃,没找过组织,没提过要求,他所负责的界桩总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周边看不到杂草,界碑被擦得铮亮。他被边民们称为边境线上的“草根卫士”。

    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驻村工作队

    做好“七件事”,“啃”下“硬骨头”

    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驻村工作队员:李晓忠、朱福忠、李涛、付春雷、邓包、李加鲁。

    [事迹简介]拉祜寨隶属于平河镇大头村委会,距离边境线仅800米,与越南接壤。因受到周边环境影响,拉祜寨村部分村民吸食毒品,是绿春县涉毒的“重灾区”,也是造成该村成为绿春县深度贫困“硬骨头”的根本原因。

    对于绿春县来说,不“啃”下拉祜寨这块“硬骨头”,全县在2019年底实现脱贫就是空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绿春县经反复研究后决定,探索实践“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的守边固边工作模式,在拉祜寨设立临时党支部,先后从公安、扶贫等相关部门,选派29名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干部,组成6个工作组到拉祜寨驻村工作,集中开展拉祜寨毒品综合整治与脱贫攻坚专项行动。

    2017年5月,县政协副处级领导李晓忠找到县委书记请缨。有了敢于挑担子的领导干部,县里立即在拉祜寨设立由李晓忠任支部书记、李涛任组织委员、付春雷任宣传委员和以党员朱福忠、邓包、李加鲁为成员的临时党支部,带领着驻村工作队,开始改变拉祜寨。

    驻村工作队进村后,着力做好“七件事”:抓综合整治,根除毒品危害;抓住房建设,让群众居有定所,生活有质量;收回非法转让出去的土地,让群众重获生产条件;革除生活陋习,培育文明新风,激发内生动力;零基础起步,坚持长短结合,推进产业富民;开展妇女互助,促进民族团结;抓好守边固边,走兴边富民之路。

    如今,拉祜寨的吸毒人员已经全部成功脱毒,全村33户群众全部住进了民族特色楼房,全村非法转让出去的300亩土地,重新回到拉祜族群众手中,村里人实现从无视生产到重视生产、从避人不见到“想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转变……目前,拉祜寨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基本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今年可望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本版图片均由红河州文明办提供)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