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第07版:云关注·民生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余金翠
巧手织出“幸福花”


    本报记者 曾滨 文/图

    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彝妹刺绣有限公司的创办人余金翠不仅把传统的彝族刺绣整合发展成为一项产业,还带动彝族妇女共同致富。截至目前,该公司实现年销售彝绣产品上万件,销售额达300多万元,带动3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至3000元。

    “彝妹”绣出一片天地

    元谋县凉山乡是一个彝族聚居乡,彝绣作为传统手艺一直传承至今。余金翠8岁就跟外婆和妈妈学习钩花,后来又学习了绣花和剪纸等手艺。自己及家人的衣物几乎全部出自她的手。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余金翠去北京参加学习,一位外国朋友看中她身上穿的一套彝族手工刺绣服装,以8000元的价格买走。这让余金翠激动不已,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回家乡后,余金翠找来12名绣娘在村里创办了元谋彝妹刺绣协会,将零散绣片分发给绣娘绣制,最后再以每块绣片20到30元的价格回收统一出售,仅当年就销售刺绣产品246件,实现收入6万元。2013年,协会共发展会员182人,彝绣女能手81人,销售彝绣品500多件,销售纯收入达18万元,为当地妇女开辟了一条致富的新道路。

    2015年,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扶持下,她注册成立了彝妹刺绣公司,绣品样式独特,做工精巧,深受欢迎,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及欧美等地,订单源源不断。除绣品销售外,公司还形成了集创意策划、新品研发、技能培训、市场营销为一体的运营模式。

    带动绣娘创业增收

    “过去村里很多妇女为了养家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现在她们在家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 凉山乡把世者村以及周边村寨的妇女均被吸收来参与刺绣。只要来合作社工作,人均年收入能达到2万元。”把世者村委会总支书记杨文香说。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固定员工的刺绣产品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余金翠通过“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成立了彝族刺绣合作社,让更多彝家妇女参与进来。2018年,彝妹刺绣公司吸纳凉山、老城、江边等乡镇共300名山区妇女为正式会员,年销售彝绣产品上万件,销售额达300多万元,并成功申报为全县的“扶贫车间”,成为全州首批39个、全县2个扶贫车间之一。

    至此,在余金翠的带动下,12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残疾群众及家属64人, 86名贫困妇女通过手工刺绣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2018年一些贫困群众年收入达3万元。

    目前,“车间建在家门口,务工不用往外走,挣钱顾家两不误,幸福生活人人有”成了凉山刺绣业发展带动当地转变的真实写照,彝家妇女正依靠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