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日报》: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铭刻着共产党人的深挚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部署。贯彻落实这一部署,就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就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就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就能书写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篇章。 城市的未来需要用文化去打造 《中国青年报》:推进城市文化发展,既要坚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也要坚持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相结合。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提升;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根基和源泉。通过积极的文化保护与创新,才能实现古意盎然的传统文化与前卫时尚的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本土文化”主要是扎根本土、世代相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代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本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中最为珍贵的“瑰宝”。同时,“本土文化”既是在自己丰富悠久、色彩斑斓的民俗文化土壤中形成壮大的,也是在不断汲取外部文化元素的过程中丰富发展的。随着国家间、地域间、城市间交流联系的发展,“本土文化”融于“国际文化”之中,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推进城市文化发展,就必须在坚持、保护“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融入“国际文化”的大交流之中,汲取国际上先进的文化元素,让“外来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生发、融合,以国际现代元素来提升“本土文化”,实现“本土文化”的国际化。 本报记者 易晖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