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诗 山,一座连一座,构成巨大的山脉,横亘在滇南弥勒市的西边,这就是弥勒西山,彝族支系阿细人聚居的地方。 1989年,一位叫蓝雨的作家到西山采风后写道:“骄阳临空,热气灼人。赤地炎炎,土地龟裂……很多村寨的人,天天鸡叫起床,到三四里外的山脚浑水塘挑水……”我是在弥勒西山背着葫芦跟随大人外出取水长大的人,对于这里山脚浑水塘有多大的水量,西山东麓有几眼龙潭,哪个村寨到哪眼龙潭有多长的路,都一清二楚。蓝雨描绘的只是正常年份取水的情形,若是遇上一连3个月以上不下雨的年份,本地山塘子的水被挑光,人们就要到八九公里外的西山东麓花口龙潭、清水龙潭、大树龙潭、租舍龙潭等处人背马驮,来回一趟四五个小时。山路崎岖,崴脚闪腰的事,时有发生。 进入新世纪,阿细人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政府就指导并补助群众建水窖:掘个大坑池,内壁用石头砌好,用砂浆糊严,底部用水泥石子浇灌,封盖口子挡住杂物进入,以集蓄雨水储藏,供人畜一年四季饮用。一个水窖最初补助500元,不久提高到2000元。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6年,弥勒西山先后建成2万余件容积在30至50立方米的小水窖……近20年来,我再也没见过故乡人像过去那样大规模出外取水的情形了。 如今的故乡人,一提起水窖的事,往往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载歌载舞。最心疼孩儿痛苦的哟,莫过于慈善的母亲;最关心山民疾苦的哟,莫过于当今的政府。共产党的恩情哟,阿细人世世代代铭记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