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均虎 我的童年、青年时代,经历了没有电的艰难岁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物资都十分紧缺、凭票供应,农村家庭能够点上煤油灯已经很不错了,有时连煤油灯也点不起,只能烧柴火。父母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收工回来后,总要上山砍些柴火回家。儿时的我,常常就着柴火燃烧的光亮读书写字。 1983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到一所村完小任教。村里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但运行不太正常,每年大概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可以用电。即使有电,一晚上也只能用两个小时左右。一到枯水季节,就会彻底断电,很多村民只能重新点煤油灯或烧柴火照明。 1987年我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考上了云南师大函授本科。为了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专门托人出具证明,开了10斤油票,从供销社买了一桶煤油,晚上常常在煤油灯下继续工作、学习。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家乡通水、通电、通路了,还通了电视电话。1988年,我买了一台收录两用机。结婚时,我又购买了寻呼机、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后来又配备了电磁炉,安装了电话。2000年,我和妻子都用上了手机。家用电器给全家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光阴如梭,那些没有电的艰难岁月早已远去。每每看到街头华灯初上,看到孩子在家里柔和的灯光下学习的情景,我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有了更深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