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建设开放创新之城,必须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既要依托辐射中心建设,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也要依托滇西大旅游环线建设,构筑内陆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下一步,要围绕四个目标任务,着力推进开放创新之城建设:一是抓住区位优势,融合三大定位;二是打造立体交通,建设辐射中心;三是推进产业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四是改善营商环境,创新金融服务建设开放创新之城,构建全面开放的创新体系。 ——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欧黎明 保山建设开放创新城市,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国际文化交流为载体,实现开放创新、山水田园、历史文化三个要素良性循环。 “政治的力量在文明,文明的力量在人心,人心的培育才是政治最高的艺术。”因此,在开放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把握争取民心的工作导向和架设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走廊的总体工作思路,增强战略传播思维和信息化条件下的专业能力,广泛融合各方资源。例如,通过打造兼顾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双要素的综合性网络信息平台、建立经济研究智库、推出保山网红等方式,实现各种要素的聚集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金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其核心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辨证统一。 践行这一理念的经验启示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宗旨;坚持经济生态化,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生态经济化,努力将“生态资本”转变成“富民资本”,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坚持社会共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协同格局;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制度激励人们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之路。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吴晓露 如何构建和完善云南创新体系?一要构建和完善面向未来的基础前沿创新体系,围绕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布局,立足云南特色和基础,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瞄准前沿,在生命科学、先进制造、区块链技术应用等领域,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力争取得率先突破。二是构建和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绿色能源、绿色食品、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三是构建和完善民生导向的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以惠民、利民、富民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四是构建和完善目标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定位明确、市场化运行、现代化管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现代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聚焦重点集中发力。五是构建和完善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创新体系,以滇中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滇中城市群为重点、科技园区为载体、科技创新示范县为支撑,多方协同创新。六是构建和完善“千人”“万人”高质量发展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依托云南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 ——云南省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 王泽华 村落是实现美丽家园和美好生活空间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孕生之地和传承之源。截至第五批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公布,保山市共130个村落被列入,位居云南省第一、全国前列。其中,腾冲市86个,位居云南省县级区划第一、全国第三。 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生态宜居建设相结合,将传统村落开发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非遗开发利用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保护传统村落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尊重人民的意愿,成果为人民享有;二是新农村建设中特色化与标准化的关系,防止“千村一面”;三是“家园建设”与“产业载体”的关系,以打造美丽家园为前提;四是“生态宜居”和“面子工程”的关系,以使乡村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云更白为目标,不搞面子工程。 ——云南省社科联原主席、研究员 范建华 保山在谋篇布局“三城”建设中,要以生态为切入点,积极放眼国家和社会需求,重新审视保山的生态资源,跳出保山坝发展大保山,打造生态高值化经济载体体系。 首先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保护好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维护好怒江、澜沧江重点跨境河流生态安全。其次,要超前谋划、乘风借力,引领和创新保山生态化发展转型,全域打造中国边城旅游康养度假新高地。再次,要以生态文明为主线,打造保山产业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升级版。最后,要将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协调统筹推进,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起来。 ——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段昌群 从打造开放创新之城的角度来说,保山要注重扩大开放程度和开放领域,提升辐射影响力,增强产业支撑等问题。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紧紧抓住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努力成为协调推进开放发展的示范,积极推动隆阳与腾冲一体化建设;二是要主动服务和融入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三是要着力加强开放平台建设,争取建设国家级口岸,努力打造高层级开放平台;四是积极发挥华侨的带动作用;五是推动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延长边境贸易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六是共同找寻历史记忆,讲好南方丝绸之路故事,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交往,扩大影响力。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马勇 “三城”建设是生态、文化、社会相互融合的过程,其中一个抓手就是加快推进文旅融合,打造跨文化体验的旅游,建设一个看得见、摸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名城。 从文化到旅游只差“一张纸”,这张纸就是市场;从旅游到文化中间差了一座山,这座山就是学问。以文旅融合助推“三城”建设,是诗和远方的携手。而文旅融合的“融”包括资源要素禀赋的融合、互补的产业价值创新融合、技术创新的融合、基于市场优势的融合。文旅融合之“合”即“和”,意味着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设计相适应、与系统的多元方式交融适应,实现文化旅游性与旅游文化性的有机统一。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 刘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