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德 我的老家在宾川县乔甸镇三家村。二十世纪50年代初,村里有31户人家,人口不足200人,饮用水全靠村南山箐边的一口古井供给。取水途中有一道长30多米的陡坡,往返上坡下坎,人们尝尽了挑水的艰辛。 二十世纪中60年代,村里人口增至400多人,井水开始供不应求,井边常排着一群挑水的人。有的人半夜就起床排队挑水,有的人到邻村走亲戚都带着水桶,回来时挑一担。三家村的饮水难问题远近闻名。 二十世纪70年代,生产队也曾四处打井,但都因老旱区地下水位低,打井的技术设备落后,没能成功。直到1982年,村西的山箐旁兴建了一座小(二)型水库,拦蓄雨季的山洪箐水,在水库的堤坝下打井才打出了水。县水利局投资,把井水用塑料管引到建在村里的蓄水井里,供各家挑水饮用。三家村几代人爬坡下坎挑水的历史,至此才画上句号。 2004年,村里兴建的水库引入了“引洱入宾”的洱海水,老旱区的地下水位提高了。村里好多人家都打了井,安装了太阳能,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过。2012年,政府投资在村外打了一口水质良好的深井,并用管道将自来水送入各家各户。 如今的村巷路边,一根根自来水管伸入农家,水龙头一拧,就有清亮的水哗哗地流出,年逾古稀的我不由得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