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记者驱车前往洱海东岸,欣喜地发现连片的清香木、石楠、黄葛榕、大叶女贞、滇朴、滇青冈、杨梅等人工造林迎风生长,史书记载千百年来“无树”的荒山上,如今绿意正浓。 “洱海面山绿化工程是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中环湖生态修复攻坚战的重要项目。”大理市海东面山绿化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杨学忠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业部门多次实施海东面山绿化,由于石漠化严重、土层瘠薄、气候干燥、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等原因,导致人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森林覆盖率仅26.37%。 “近3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将海东面山绿化工程与洱海保护治理高度衔接,全力推进海东面山绿化工程,全面提升海东面山生态质量。”杨学忠介绍,为了科学制定洱海东岸面山造林绿化方案,大理市政府委托国家林草局昆明勘查设计院,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采取“林水配套、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方式绿化”,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草藤立体搭配,在能够开塘换土的地段,以挖大塘、换土、施底肥、植大苗的方式恢复森林植被;在疏林地、灌木林地,以森林抚育、改造培养方式提升森林质量;在石漠化严重地段,以封山育林、见缝插针种树等方式增加林草植被,从而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统筹生态治理、景观营造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生态防护型、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林带。 上关镇青索村委会的鱼山片区,工人们正忙着栽种小苗,给刚种植的滇青冈和冬樱花浇水。鱼山片区绿化项目负责人卢华云介绍,这个片区总投资约1800万元,造林面积1809亩,种植苗木21万株,采用常绿与落叶混交、针叶与阔叶混交、生态树种与景观树种混交的乔灌结合的模式,种植滇青冈、麻栎、球花石楠、黄连木、冬樱花、云南松。同时,将上关镇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引到造林地块,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灌溉。他说:“我们坚持造管并重,把新造林地养护纳入工程建设内容,实行包种包养包活,一包五年。” “为确保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海东面山绿化采用林水结合的工程造林措施,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大理州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杨天福介绍,山高坡陡,建设配套水利设施的造林工程前所未有,工程实施难度超乎想象,只有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实施供水。目前,洱海面山绿化工程已经完成56495亩。其中人工造林36495亩,封山育林20000亩;配套水利工程完成泵站建设13座,蓄水池48座,铺设提水和输水主管45公里、各种管网2100公里,实现了新造林地水利全覆盖,有效保障了造林绿化成效。目前,洱海东岸面山森林植被明显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和完善,生态效益日益体现。 本报记者 庄俊华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