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焕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说到变化,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家乡的变迁。 我的家乡在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妥排村委员会二佰则村。1975年我12岁,那时队里还在吃“大锅饭”,全村18户人家中有三四户较穷,我家就是其中之一。 那些年,端午节刚过,地里的土豆花都还没谢,我们这几户人家就揭不开锅了,只能催促队里上山挖土豆。土豆分到家后,焖熟了配蘸水吃,有时一连吃几天,把嗓子都吃哑了。我家每年都放养十余只鸡,没等养大就拿到街上卖了换粗粮。 1979年,我考上了谷律中学。那时学校规定必须住校,交大米吃米饭,交苞谷就只能吃苞谷饭。九月初开学正是青黄不接之时,我连苞谷都交不上,无奈成为了班里唯一的走读生。后来家庭联产承包到户,我家的温饱才基本得到解决,但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高中3年,我从没在食堂吃过一次荤菜,相反,还多次顺路从山里采摘茶花、鸡嗉子果到城里去卖。城里离家40公里,每次我都是靠步行回家。后来我考上中专,1985年毕业到晋宁磷矿工作。 这些年来,我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家乡悄然发生的变化。对吃饱的企盼早已成为历史,羊肠小道被宽敞整洁的水泥公路所取代,用茅草或瓦片盖的土坯房已不见了踪影。 特别是2002年,由于全村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都建在极易滑坡的山坡上,政府给每家发放了拆迁补助费,在安全的地方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并安装了太阳能、有线电视。有些人家还建起小别墅,开起农家乐。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程的缩影。我常想,再过40年,这里又将变成怎样的景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