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第12版:云关注·幸福玉溪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2017年以来,玉溪市江川区前卫镇小街村委会下高桥村民小组从50元集体资金起步,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及群众集资,创造了“农民节地上楼”的新型居住模式——
下高桥村的蝶变之路


    本报记者 党晓培 贾云巍 文/图

    关注

    “从来没有想过,能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楼房里过年。”在玉溪市江川区前卫镇小街村委会下高桥村民小组,63岁的村民杨糯仙坐在新家的客厅里,望着窗外绿意葱茏的田园感叹道:“是党和政府让我告别了没有住房的日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今年过年,儿女都说一定回村里来过年。”12月20日正午时分,84岁的老人张学文坐在文化长廊椅子上,晒着暖暖的太阳。他说:“要是以前,我自己都不愿意回来,就更不要说孩子们。以前我们下高桥村是远近闻名的脏乱差,现在却成了其他村羡慕的对象。”

    “两年前,下高桥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房屋布局混乱,村内道路狭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乱占乱围随处可见。”下高桥村民小组组长张兴介绍,下高桥村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旧貌换新颜,得益于下高桥村党支部和村民小组带领群众探索实施的“农民节地上楼新型居住模式”。

    “上楼”与否 听取群众意见

    只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只要公开公正透明,只要是真正把乡亲们的需求放在心上,就一定能把事办成。”张兴自信地说。

    村民习惯了住在自建房屋里,是否愿意上楼?这是最大的难题。在保持村民享有原有政策的情况下,村民是否同意成了建设的关键。“从筹备到开工建设的3个月时间里,我们村民小组成员、村里的代表和党员们,在村里污水横流的公厕旁,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旁,开了多次现场会。村民们最终达成共识,节地上楼,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张兴直言,民主化决策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下高桥村党支部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着力点,召开会议充分听取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等的意见建议,深入住房困难户、闲房危房户、住房拥挤户等不同群众家中,倾听、收集群众建房意愿,耐心细致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筑牢群众基础,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下高桥村群众的“求变”意愿更加强烈,针对性和实用性兼备的《下高桥村民小组旧村改造方案》制定出台了。

    在破解拆违难题,改变违建乱象工作中,村党支部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及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村民代表“走出农村看农村”学习典型经验做法,明确提出了“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打造美好生活环境,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不断提高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工作思路,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2017年,前卫镇按照“拆危房、除闲房、腾空间、建新村、换新貌、奔小康”的思路,启动下高桥小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截至目前,拆除危房闲房、低效利用房46宗,临违建筑拆除率达89%,腾出有效空间2862.5平方米,实施道路扩建、排污管道、行道绿化和景观节点建设等工程。划出1603.3平方米土地,建成两幢独立式框架结构6层单元楼房,20户群众住房难题得到解决,节约土地2000余平方米,有效化解了群众建房需求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

    党员带头 村民自愿退让宅基地

    漫步在下高桥村,宽敞的水泥路连通每家每户,畅通无阻,小轿车可以开到自家门前。独具特色的民居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盆景花卉生机盎然,见缝植绿的空地充满生机,景观式的休闲广场散落在村里,成为村民休闲交流的好去处。而在几年前,下高桥村的居住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规划建设管控,村内布局混乱,群众乱占乱围,道路狭窄、坑坑洼洼,连三轮车都难进去,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下高桥村党支部书记周仕林回忆说,基础设施薄弱,公共设施不足,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村民们都盼望着村庄环境的改变。

    在拆危房、除闲房、腾空间过程中,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主动拆除危房闲房和临违建筑,用于道路、公共场地等建设。

    “党和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坐在自家楼前花园式庭院中的78岁老人周建柱说,老人带头退让40多平方米自家用地用于村庄改造。而党员周培能则拆除了并不挡路的自家宅基地,用于建设公共停车位。

    在拆旧建新和修缮改造中,在党员的带动下,很多群众自愿将自家的老宅基地往后退让1至2米,让出更多土地空间留给集体规划道路和公共场地。全村累计拆除危房闲房、低效利用房46宗,腾出有效空间2862.5平方米。利用拆出来的零散空间,因地制宜改建成生态车位、绿地,新增绿地面积1010余平方米、生态车位15个,改造停车位25个。车位采取有偿使用方式,收取的管护费用于村庄保洁。建设停车棚和充电桩,将村内无序停放的电动自行车、三轮车集中放置、集中充电,实现环境美化和安全保障二合一。

    2018年,该村被评为省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焕然一新的村庄面貌,让群众共享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

    产业振兴 村民安居又乐业

    2018年以来,下高桥村建立村组干部包组、党员和群众代表包户、农户包巷道的网格管理体系,并在民房巷道、公共活动区域铺设不同颜色透水砖,通过色带区分责任区域,实行“红黑榜”管理评比。同时,针对垃圾乱丢乱放问题,制定村民公约“十要”“五不要”,为每户群众配备垃圾桶,垃圾收集入桶后由专人定时清运,实现垃圾“户收集、村转运”。

    安居有房,乐业无限,成为下高桥村振兴的主题。

    下高桥村国土面积0.19平方公里,总人口128户443人,人均耕地0.38亩,村民收入以种植蔬菜、烤烟为主。自星云湖一级保护区生态修复及生态屏障构建工作开展以来,前卫镇含下高桥村在内的4个村委会15个村民小组“退田”1019亩,下高桥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失地农民逐年增加,产业振兴迫在眉睫。

    为此,下高桥村首先探索集体控股实体企业发展路子,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契机,成立了股份合作社,注册了由集体控股的实体企业,吸纳失地农民、村内富余劳动力到中心城区开展家政服务,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同时,尝试“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2019年以来,下高桥村深入落实星云湖流域“十三五”保护治理工作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优化现有农业种植结构,引导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农作物,初步确立“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规模化绿色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今后,下高桥村将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对集体企业进行增资扩股,发挥蔬菜产业优势,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尝试开展高效农产品种植、净菜加工等产业,做大做强集体企业,真正实现群众增收、集体创收。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