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见闻 “现在每个月都能领工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刚领到第三个月的工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曼哈社区居民、70岁的罗玲英高兴地说。从传统农民到领工资的“上班族”,罗玲英的变化源于戛洒镇引进扶贫车间,把工作送到了家门口。 曼哈社区是玉溪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安置搬迁群众586户2196人,其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47人。为解决搬迁群众远离故土,维持原有产业困难的问题,戛洒镇积极探索,加大培训,创造岗位积极帮助搬迁群众由“务农”向“务工”转变。然而,一些年纪偏大、带有残疾或是家有病人需要照顾的贫困户往往被用工单位拒之门外。 为了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今年8月,戛洒镇会同挂包单位玉溪市审计局引进了湖南沅江市润湖渔网纺织制成品制造有限公司,以曼哈社区为试点打造地笼加工扶贫车间,开启“居家式”就业模式。 罗玲英的儿子下半身瘫痪,70岁的她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社区通知罗玲英后,她经过简单培训后正式上岗了,工种是绕线,在地笼加工过程中属于最简单的一环。“搬迁前,家里种点包谷、小菜,现在每个月都能领工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罗玲英说。 照顾偏瘫的丈夫和摔伤的儿子,生活的艰辛曾一度让46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鲁开芬失去生活的信心。走进扶贫车间后,她每个月能有1400元至1500元收入,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最大的好处是农闲时可以到公司做,农忙时可带回家做,照顾病人和上班、务农都不误。”鲁开芬说。 记者了解到,地笼加工项目操作简单门槛低,只需培训1天至2天就能掌握制作方法,同时,方式灵活机动,群众只需缴纳保证金后,就能将原材料领取到家中进行制作,既可省去外出务工成本又可兼顾土地,照顾家庭。 “目前,扶贫车间有69名工人,他们都是曼哈社区的居民,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20岁,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不等,等以后熟练了,他们的工资会更高。”湖南沅江市润湖渔网纺织制成品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杰说。 通讯员 李文雯 本报记者 贾云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