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丹 党中央“为基层减负”的决策深得民心,广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回望过去一年来基层工作的足印,许多干部实实在在从“文山会海”“材料报表”中走了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基层工作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收种现场、受灾一线……群众在哪里,干部工作就应该跟到哪里;问题在哪里,方案就应该在哪里研究,措施就应该在哪里落实。工作过程过度“留痕”、检查督查泛滥、多头检查考核等形式,曾一度困扰着基层干部想办法、解难题、干事业的热情,有些默默无闻为群众做事的干部还萌生了“干实事是否行不通了”的想法。结果,忙于应付虚浮之事,略微解决一两个问题就忙着花精力耗时间总结,即使群众不满意,只求汇报检查过关就行。 为基层减负,首先要让干部从“文山会海”“材料报表”中走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减少过于细碎繁琐的规定和程序。这就要求上级减少对具体工作的过多干预,给基层留出足够的干事创业空间,鼓励基层干部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减负不是减责,不是撂挑子、甩包袱,千万不能该开的会不开、该发的文件不发、该压的担子不压,造成精神懈怠,事业滑坡。减负的目的是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投入“战斗”,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俯下身子、静下心来,深入到群众中去,走访群众,与群众交心,卸下负担、解开束缚,撸起袖子加油干,让群众的需求成为自己工作的追求,努力做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为基层减负,贵在坚持,也难在坚持。基层干部期望,“基层减负”切莫变成“一阵风”。虽然多年的积弊不可能一朝一夕改变,但只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舒心、实在干事的路径定会日新月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