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第07版:调查研究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20年01月09日 星期四
为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发光发力

    田成有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主体、普及内容和形式、组织实施、保障措施与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是继宁夏、广东、福建、山东、河北、湖南、江苏、青海、河南、广西、江西、山西等省区后,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制定的又一地方性法规。这部法规的颁布实施,将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真正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促进社会科学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应有作用。

    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很重要。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与自然科学为人类改造世界和物质生产创造条件的功能不同,社会科学所解决的是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的大问题,是核心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科学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存在着自然科学普及与社会科学普及“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社会科学普及的人员、场馆设施、媒体、活动和产品供给不足,公众获取社会科学知识的渠道不畅。人们往往更加注重自然科学对于发展的“脱贫功能”,而对社会科学的“治愚功能”重视不够,结果产生一些“没有文化的有钱人”“没有灵魂的当代人”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在当代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社会科学能够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迪认知、引领指导、前瞻预测、决策管理和规范矫正作用。

    社会科学蕴含“三种光”。一是“理性”之光。“理性”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升华,是普遍共识的价值。在思想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它是不可偏离的主旋律。没有理性,就陷入茫然;没有理性,就无法沟通、对话。二是“理论”之光。理论是对社会现象、意识和经验的提炼与总结,理论使主观把握客观,使意识沉淀下来,在多变中看到规律,在现象中看清本质。没有理论,就没有高度;没有理论,也没有深度。三是“理想”之光。理想是一种洞察、预见和主导的能力。社会科学既是对社会问题的理性分析和评判,更是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期和长远引导,具有设计和规划未来的作用。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没有理想,就无法预见未来。

    哲学社会科学是无形的,它像风,无所不在,构成了社会的风向、基调、品性或灵魂。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不仅有赖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更有赖于社会科学的广泛普及。

    社会科学普及要讲好故事。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今天,“差异”构成了生活的丰富图景。新时期的社会科学普及,要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需求,改进方式方法,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要做到“讲道理”和“讲故事”相结合,善于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言之有物,生动鲜活,言简意赅。要做到“大主题”和“小切口”相结合,善于使宏大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要做到“普通话”和“地方话”相结合,不能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在具体普及宣传的实践操作中,注重双向互动,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根据其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有针对性地采用平等的、说服教育的方式,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共识。

    总之,这部法规颁布了,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各方不断关怀、扶持。特别是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践行,让这部法规真正为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发光、发力。

    (作者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