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云南省道德模范事迹 83岁的董学书是一名蚊虫分类学家,也是一位严谨的工笔画师,他用细腻的笔触,精确地描绘出从显微镜里观察到的各类蚊子的形态。2010年,200多万字的《云南蚊类志》问世,书中2400余幅插图都是董学书一笔一笔绘制的。 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云南的蚊子种类达300多种,其中有8种是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云南曾发生过3次疟疾大流行,当时人们谈疟色变。 20世纪50年代,董学书从贵阳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原云南省卫生防疫站工作,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疟疾防治工作者。工作刚满两年,董学书就来到了当时疟疾发病较为严重的县区之一勐海县。为了消灭疟疾,董学书和同事走村串寨,宣传预防疟疾的知识,捕捉蚊子标本。他通过收集标本、鉴定蚊种、解剖蚊虫,查看其唾液腺是否存在疟原虫,终于梳理出当地蚊种分布的季节消长规律,并确定当地疟疾传播媒介蚊种为微小按蚊。 “为了获得更多的实验蚊种,仅靠野外捕捉蚊子还不够,还得把蚊子养好,才能方便观测和实验,这对防治蚊媒传染病有着重要意义。”董学书为了养好微小按蚊煞费苦心,等精心呵护的幼虫终于长成成蚊,他却发现光养大了还不行,还得操心它们传宗接代。雌蚊繁衍之前必须吸血,但长期吸人血的蚊子刚开始不会去吸动物血。试了多种方法都不见效后,董学书干脆伸手进去任由雌蚊叮咬,只为让它们饱餐一顿后继续繁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董学书好不容易才攻克了蚊子的“口味”关,让小白鼠替代人为蚊子供血。历时两年,在陆续解决了自然交配难等一系列难题后,董学书终于成功驯化了微小按蚊。如今,很多蚊种不再需要去野外采集,养蚊室里就能源源不断地供应,蚊媒传染病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有效保障。几十年过去了,曾经横行云南的疟疾,也离人们越来越远。 “蚊子是一种可以变异的昆虫,蚊虫研究事业绝对不能丢,还要长期做下去。”这是董学书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1996年2月,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董学书退休了,可退休的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回到实验室,继续蚊虫研究。董学书给自己安排的工作日程表中,全年365天,每天都是工作日。退休23年来,董学书出版了《云南蚊类志》上下卷等专著,这些专著已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蚊虫分类生态研究的教科书,为中国蚊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数据。他在国家级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蚊虫学术论文100余篇;发现蚊虫新种26种,中国新记录25种,媒介蚊种4属、24种,建起国内最大的蚊虫资源库;培养了数百名国内和东南亚周边国家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其中许多学生已成为各国蚊媒传染病防治研究的中坚力量。 本报记者 李翕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