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党晓培 贾云巍 关注 通海大地震50年来,通海人民顽强地从废墟中站立起来,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抓产业调结构,抓经济建生态,抓稳定促和谐,实现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0分37秒,通海峨山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8800平方公里受灾,15621人死亡,26783人伤残,33.8万间房屋倒塌,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灾难,成为玉溪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痛。 时光荏苒,50年来,“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通海精神”激励着通海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新时代凯歌。 在通海,每一位大地震的亲历者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都从那个共同的起点出发——既然幸运地活下来,就一定要活得更好。 活下来——在向死而生的日子里,有着最坚强的力量 “地震那年,我还不到六岁半。我家住在通海县秀山街道六一社区,我清晰地记得,1月4日那天晚上,我们家在做腌菜,一直到了夜里12点左右,父母才放下手中的活儿,带我和姐姐上楼睡觉。上楼之后不久,我迷迷糊糊的,地震就在那时发生了。一瞬间之后,我们面对着的是残缺的高山、大地,残缺的城镇、乡村,残缺的家庭、肢体。”通海大地震幸存者、云南省著名作家杨杨说。随即,灾区人民迅速在寒气透骨的冬夜里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与死神的搏斗,在自救和互救中展现出灾区人民的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我深深记得那位在黑夜中脚上拖着椽子救人的大爷,那根椽子的钉子扎在他的脚上,可是他浑然不觉。”杨杨说,“与此同时,一场全县、全地区、全省、全国性的紧急大救援已拉开了帷幕。当天夜里,人民解放军就在第一时间进入灾区,立即展开救援行动。从1月6日开始,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和附近州县的机关干部、工人和农民也纷纷进入灾区,开展大规模的救援行动,抒写了一曲感天动地、大爱无疆的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壮丽诗篇。” “我是这场大地震的幸存者和见证者,长大后又成为这场大地震的调查者和记录者。可以说,我的一生已与这场大地震有关。50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的感受越来越深,对社会和自然灾害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我更加感恩党,感恩祖国人民,感恩云南大地,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力量和梦想。”杨杨说。 “地震那年,我才不到14岁,幸运地活下来,就一定要好好活,做个好人。我亲眼看到在面对灾难时,大家的那种团结互助、无私大爱,所以我要尽绵薄之力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幸存者李家贵感慨。 在通海,说起李家贵,人人都竖大拇指。他是通海县四街镇者湾村一组人,现任通海骨伤病医院院长,2018年12月上榜“中国好人”,同年上榜“云南好人”。 李家贵出生于者湾村一中医世家,自幼喜爱医生这一职业,立志要学有所成。他在祖传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参加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以及自身的刻苦钻研,积累了精湛的医疗技术。李家贵的祖辈在解放云南战争中,带领医疗队伍上火线救助受伤战士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受祖辈影响,李家贵一直崇拜军人,更是对军人在地震中舍己救人的精神崇敬不已。他的骨伤病医院主动和当地部队卫生队结为警民共建单位,对军人实行挂号、取药、就诊优先窗口,对现役军人实行免费就医措施,对部队定期开展义务巡诊,送医、送药活动。从医42年来,李家贵35年义务为官兵治病送药,累计全额减免医疗费用200余万元,让1000多名官兵受益。 李家贵时常提醒自己人不能忘本,多年来,骨伤病医院多次举行免费体检和优惠看病活动,为困难群众减免医疗费用。者湾村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无儿无女,身患多种疾病,全靠出租自己的几分承包田维持生计。了解到老人的生活处境后,老人每次看病李家贵从不收取一分钱,还主动为他解决生活后顾之忧。骨伤病医院收治的病人,不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县的,李家贵都一视同仁,尽心尽力服务病人,遇到困难群众,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为他们减免费用,几十年如一日,深得人们赞誉。 站起来——在重建家园的岁月里,有着最坚定的信念 50年来,通海人民顽强地从废墟中站立起来,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抓产业调结构,抓经济建生态,抓稳定促和谐,实现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焕发新生,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民生事业取得突破性进步,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产业发展实现再生性跨越,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过50年奋斗,通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全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7.25亿元,是1969年1741万元的731倍,三次产业结构比由71.8∶8.8∶19.4调整为15∶41.8∶43.2,县域经济发展入围全省“10强县”。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历史跨越,玉蒙铁路、通建高速、江通高速建成通车,弥玉高速(通海段)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公路、铁路为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出行更加多元便捷。截至2019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011.54公里,路网结构更趋优化。 水利、能源网建设步伐加快,杞麓湖调蓄水隧道全线贯通,水库总库容达到2027.19万立方米,农田水利灌溉、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工程性用水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五垴山风电场、河西大平地农业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投运,滇中饮水工程(通海段)稳步推进,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有线网络和4G无线网络全覆盖。 生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进现代宜居生态文化名县建设。新修订的《云南省杞麓湖保护条例》顺利施行,“十三五”规划生态项目完成投资19.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70%以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山林长制、路长制、村长制,城乡“一水两污”治理成效明显,杞麓湖水质稳定V类持续向好,湖光山色的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强起来——在爬坡过坎的转型期,有着最执着的梦想 50年来,玉溪历届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全力支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焕发新生,一座具有现代气息和古朴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崛起。 改革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全县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财税体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取得新进展。投融资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公车改革、养老医疗社会保险改革基本完成,土地、矿产资源收购储备制度基本建立。坚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倾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蔬菜、花卉、五金产业等主要商品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市场,一批龙头企业陆续进入日本、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市场。金山蔬菜批发市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之一,被评为国家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全县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以上,开放水平和成效稳步提升。 农业品牌战略成效初显。通海大地震发生以后,干部群众积极组织生产自救,农业在第一时间得到恢复发展。特别是2010年以来,通海农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飞速发展时期。以全面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以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重点做强“烟、菜、果、花、畜”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力调“绿”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通海县先后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工作先进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云南省‘三农’发展先进县贡献奖”“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9年通海县农业总产值31亿元,比1970年的1922万元增加了160倍。“云菜”“云花”等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云秀”月季鲜切花、锦海月季种苗列全省“10大名花”第1位和第3位,入列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