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朋友圈往往是寂寞的,尤其作为一个中年油腻大叔,缺颜值,工作忙……”援鄂医疗队队员、省肿瘤医院胸外二科副主任医师王巍炜打趣道,偶尔发一些医学研究进展,往往也是被专业人士“怼”,被非专业人士“凉”。零星的点赞,事后才知道是别人手滑错点。 然而这一切随着“新冠肺炎”的出现改变了。从1月26日报名参加云南省第一批医疗队准备驰援武汉,到1月27日队伍出发至今,王巍炜短短一条朋友圈有了几百个点赞,几百条留言。留言中有祝福,有叮嘱,有希望,也有鼓励。 “王医生,我要捐赠防护物资,如何联系医疗队?”“王医生在武汉一定要注意安全,期待你们平安回家。”……连日来,王巍炜的微信不停地收到朋友们的留言。他们中有多年未联系的导游;有医学专业的同学和同事,在帮他积极地收集各种可能有用的资料;有各种“潜水”的朋友们,纷纷表示他昆明的家如果有什么需要,会随时出现;有他的亲人们,一边鼓励着他,一边整夜未眠,默默关注着武汉疫情消息和进展;甚至有国外友人送来的祝福和祈祷。 “朋友圈里留言的朋友们来自各个行业,他们身份不同,背景不同,有些活泼开朗,有些沉默寡言。”王巍炜告诉记者,那一刻他突然发现哪有什么所谓的超人,他们只不过是一群沉默的普通人,只是一群当国家有危难的时候,从各方出现,汇集而来,迸发出无穷力量的人。“也正是这些时常不联系的朋友们使我的一点努力变得更有意义。”王巍炜说。 “阴霾终将散去,相信在党中央的带领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王巍炜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陈鑫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