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2月09日 星期日
第08版:读书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2月09日 星期日
书人书事
为了孩子们的阅读推广


    欧之德

    “阅读不仅仅是在读书,也在读人,读城,读土地,读世界,读自己……这是“森蓝阅读”的推介语。

    现在,我“阅读”的是“森蓝”本身。

    如果“森蓝”是指颜色,那么,这颜色当是一种典雅、生态、融合的意境,也是适宜阅读的沉静色。

    其实,“森蓝”是一个以开展阅读为主体的文化传播平台。“老总”晏巾杰对阅读充满敬重,饱含深情。儿时常常坐在家乡宣威县城的小人书摊上,附近人家呼儿吃饭时,才猛然回神,恋恋不舍与书中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告别。摊主看她专心,经常让她帮忙看守摊位,“报酬”是让她免费看那些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慈母解女意,在厨房边用布帘隔出一间巴掌大的地方,她自命为“厨香陋室”,有了一个能独自看书的小空间。爸爸给她订了一份《蜜蜂报》,又带来另一个有趣的世界。她从小夙愿不大,当个图书管理员,因为那儿有读不完的书。

    时光荏苒,现在的晏巾杰不止是自己读书,而且成为一位拓展与培养儿童阅读的专家。

    飞鸟有痕,履历无声。这位还没修成“正果”的“小女孩”,却在刚踏入社会不久就崭露头角,她在昆明《都市时报》当记者时,写了一篇城管与卖菜人互换角色的报道引起反响,继而被借调到某机关和某事业单位协助工作。但她最终的选项是建立一个以山区为重点的少年儿童阅读平台。校非校,师非师,家人亲友留下一串串质疑。晏巾杰的人生却在这儿拐了个弯,萧瑟的秋风几分凉意几分难以捉摸。这是2013年8月。

    晏巾杰执拗的原因不是性格是愿望,她只是想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做一个真诚的文化传播者、一个专注的阅读推广者,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她不止一次去过一些山区小学,或破庙为校,或天偏地远,最古老的一所小学歪歪斜斜,居然创建1927年,只有20多个学生挤兑在破旧的庙中,既无活动场所,更无课外阅读的图书。孩子们在透风的教室中,几分好奇、几分胆怯地打量着“与众不同”的山外来客。同历少年心相通,晏巾杰难以抹去那一双双清澈如泉又对外部世界充满稀罕的目光。缓步下山,步履沉沉。她要让山区的孩子有课外阅读,能享受山外的风情万种,奥妙万千。

    咫尺之间,激情燃起。那一刻,她成败皆忘。一山云雾牵她而去,但终归是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才能踩出阳关道。这位素静温婉的平常女子,发起、创立了一个“2+2图书教室计划”。

    “2+2”不是算术题,是“爱心+儿童”的数字谐音,参与人全是“自愿者”。“自愿”与“志愿”有差别,每个“自愿者”可以是个人、家庭、一群人或者一个单位、一个企业,认捐一个学校的“2+2图书教室”,给学校捐送或者购买适合儿童年龄阅读和老师阅读的图书,并在学校开展阅读教学课。

    不动声色中,她通过网络平台发动个人、家庭、社会、单位自愿参与捐书,各尽所能……很快,上万册图书从四面八方送到贫困的山区,“2+2自愿者“捐赠的图书晕染了孩子们的笑容,丰富了简陋的学校。

    至今,在云南已投入使用的“2+2图书教室”共有164所,明珠般撒在云南宣威、昭通、红河、临沧10多个县市。上万名“自愿者”来自北京、上海、云南……没有身份、职业、地位之分,只有一颗颗真诚的心愿广布在群山峻岭。

    老师和孩子们通过一起阅读文学、历史、科幻、秀丽山川、人文故事……潜移默化,细雨无声又有声。晏巾杰在寂寥的山区点燃了第一支蜡烛,接踵而来成千上万的点烛人,缕缕光束,使孩子们在课堂之外扩大了更宽更远的视野。

    同时,“森蓝阅读”亦为城里孩子搭建了一个风烟俱净、兴趣盎然的“城市社区家庭亲子阅读”平台,家长带着孩子来,望子成龙,龙要有水。“森蓝”水不大,却是一条开启智泉的渠道。

    晏巾杰脸上永远带着和蔼自信的微笑,网点遍布,她感觉疲惫,但充满生命之激烈。除昆明的“森蓝”大本营外,柔柔乡情中她还在宣威建立了“森蓝”的又一个“点”。手头经济拮据,没有多少人知道她悄悄卖掉了昆明翠湖边自家的一套房子。她要“养”10多名工作人员,还先后花了10多万元钱选送出100多名山区教师到北京、成都、南京学习“阅读推广”。

    三缄其口,晏巾杰不张扬困难,一如既往,把“森蓝”传播办得有声有色。不管昆明还是宣威,“森蓝”的教室都洁净宽畅,一派清雅。跨进大门图书满架,艺术满墙,一个人见人叹的书香墨香。两头上课两头跑,晏巾杰熟悉了昆明至宣威237.5公里路程几多弯道几多坡。她一周不与学生见面,牵肠挂肚中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神情不安。当过老师的母亲和当过军人的父亲是她的靠背,两个老人把一个不丰不俭的家境料理得足以让她安心自己的事业。

    艰难时,她不想被人劝说和安慰,过度解读“为什么”没有必要。164所小学的“2+2图书教室”学校,她至少“光临”过一半以上。每所学校有档案,有认捐自愿者姓名,不用翻笔记,她说得出那些山高路远、陈年旧校的分布情况。她和自愿者们背着沉重的图书,汗水淋漓行走在那些羊肠小道上时,别人以为他们是进山卖书的穷作者。

    2018年5月的鲜花格外艳丽,“2+2”自愿者团队荣获“2017年昆明好人”和“最美昆明人”称号。紧接着,中央文明办开展的“中国好人榜”,昆明的“2+2”公益团队又榜上有名。

    为访晏巾杰,我踏着暖暖秋阳来到昆明傲城大厦的“森蓝阅读”总部,晏巾杰一身素衣端庄得体,正和一群童音齐声朗读一首古诗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抑扬顿挫,富有音乐和节奏美……然后,晏巾杰给孩子们讲作者,讲意境,一颗颗童心虽然不能完全深谙其味,但动人的故事与凄婉的诗词,几个孩子已泪流满面。

    上完课后家长评估:孩子们的阅读课有快乐,也有一种沉静的魅力,老师带领着这些孩子在阅读山水,阅读历史,阅读人。

    《我的爷爷是幽灵》《我的爸爸叫焦尼》,都是图文跳跃的“绘本”。津津有味中,孩子们却联想广泛,敏慧贯通,体会生命教育,体会亲情和爱。

    七岁的孩子写出这样的诗歌:“当蒲公英宝宝离开妈妈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在哪儿。”阅读激活了他丰富的想像和天真的诗意。

    “森蓝阅读”的人员还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去阅读世界,阅读一个地方的历史,或者一个民族的人文。在剑川县的沙溪古镇,孩子们一串串自己的认知歪歪斜斜写在一张张卡片上:“沙溪有沙吗?”“沙溪马帮要去哪里?”对沙溪的印象是“马锅头”“商人”“茶叶”“盐巴”“戏台”……对白族的认知是“善良、勤劳”“本主庙”“霸王鞭”“大黑天神”……观察中的探索,思维中的简明,一场“现场阅读”兴趣浓浓,烙印深深。

    晏巾杰如此概括:阅读犹如光阴在纯净的心灵中播种,成长后也许是花,也许是树,但都是美好人生生态的组成部分。

    好多故事无法细说,好多感人的情节她自己都淡忘了,只留下她和“森蓝”的同事和同行们体验着阅读和阅读推广的快乐……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