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云南省道德模范事迹 凌晨5时多,身边单人床上的老伴连续咳了三声,杨艳秋从陪护凳上爬起来。听到老伴喉咙里有痰声,她快步走到房间角落的三层置物柜前,拿出大小不一的几块毛巾、尿片,先抽痰,再喂药,又翻身,一套护理做完,足足花了两个半小时。这是老伴生病25年、瘫痪在床16年来,杨艳秋一天日常的开始。 杨艳秋今年73岁,是省公安厅技侦总队退休干部。虽然已经退休,每天的工作却比上班还繁重,儿女们都在外地工作,为了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她睡了16年的陪护凳,晚上12时前从没睡过觉,夜里总要起来三四次。为了满足丈夫身体所需营养,她研究食谱,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食物搭配,每天烹煮、打磨,再用注射器慢慢给老伴注进食管,情况顺利也得站1个多小时。1月理1次发;1周清理1次耳朵;两天洗1次头;每天剃1次胡须,清洁1次鼻孔,按需要清洗口腔数次,翻身数次……每天用过的毛巾、尿片、衣服、被褥,她一定要先用手搓洗一遍才放进洗衣机清洗、消毒。杨艳秋的手指关节因长期搓洗衣物而变形,因站立时间远超负荷,左腿的静脉曲张已经严重到需要手术治疗。 在杨艳秋的精心护理下,卧床多年的老伴杨守岭不仅从没有长过一个褥疮,而且还被照顾得白白胖胖。刚开始,杨艳秋看护病人也没有经验,她就向医生、护士请教,有空就自己看书、查资料,一边实践一边摸索,慢慢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的经验。杨艳秋在多年的看护过程中,为了及时记录丈夫每一天的饮食情况和身体变化,写下厚厚的19本日记。每天晚上10时多,她定时坐在桌前,用几分钟时间匆匆记下一天的内容,就如同写工作日志。 “照顾好生病的老伴,尽量延长他的生命,这本来就是一个妻子的责任。”杨艳秋说,儿女们回家时,看到爸爸妈妈都还在这里,这个家才圆满。每当看到孙辈们围在病床前说:“爷爷,我们来看你了。”杨艳秋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本报记者 李翕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