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风采 从小生长在洱海畔的白族“金花”杨晓雪,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理白族自治州环境监测站副总工程师、技术管理室主任。她尽心守护家乡澄净的水、湛蓝的天,尽力为人民群众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发声。 “天蓝、水蓝,就是我心中最美的大理蓝。”杨晓雪深情地说,1991年在昆明读完大学后,她分配到了大理州环境监测站,从实验室工作起步,见证了洱海保护治理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 “现在我的微信上增加了很多朋友,有人看到哪里水质不好了就会给我发照片,问我们要不要去监测一下,关心支持洱海保护治理的人越来越多啦。”杨晓雪说,在日常工作中,她和同事们每月甚至每周都在做洱海监测和数据分析。近几年来,在洱海流域256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国家级、省级、州级的90多个环保监测点位。每一个点位的监测项目,从8项、13项、34项、61项到109项,工作量比过去提升了好几倍。2019年,杨晓雪审查和校核大理州环境监测站常规水质监测数据1.6万余个,审查校核技术管理室及大理州环境监测站编写及上报各种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共167期,审核《2018年度大理州环境质量书》《2018年大理州环境质量公报》等多份工作报告。她说:“我们拿出的每一份水质报告都是给洱海做的一次诊断,务必谨慎、谨慎、再谨慎,不能出现失误。” 当选为云南省人大代表的7年时间里,杨晓雪每年都提出1至2项有关洱海保护治理的建议。2018年,杨晓雪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还被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推荐为全国人大预算审查联系代表,她有了更重的责任。2019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杨晓雪领衔提出《关于将洱海流域生态搬迁纳入国家生态搬迁试点的建议》。建议“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在洱海流域核心保护区先行开展生态搬迁试点。由于生态移民资金量大,地方财力有限,建议将洱海流域生态搬迁纳入国家生态搬迁试点,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项目实施落实。” 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该建议。2019年8月26日《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8198号建议的答复》表示,云南省政府一方面将加强对大理州实施洱海流域生态搬迁项目科学选址和用地保障工作的指导,及时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并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将洱海生态搬迁纳入大理州、大理市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另一方面继续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国家部委的汇报衔接,及时跟踪有关工作进展情况,争取早日将洱海流域生态搬迁纳入国家试点,获得国家政策、资金倾斜支持。 杨晓雪时常在“高级工程师”和“人大代表”两个角色之间转换。她朴实地说:“我要当好群众与政府间之间的‘桥梁’,有的建议和发言就是源于群众来信和身边实例,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据。”2019年有外地群众来信反映,女方离婚时才知道丈夫有大额债务,但这些钱并没有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现在反而要共同承担债务;杨晓雪身边的朋友,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一位在丈夫发生意外事故遇难后,妻子才知道丈夫有大额债务,最后为了偿还债务只有卖房。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杨晓雪多次在不同会议上呼吁:“建议将夫妻共债共签写入民法典婚姻家庭编。” “当前,大理州干部群众正在全力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我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献计献策。”杨晓雪说,作为人大代表,还要拓宽视野,继续关注民生问题。目前的城市交通需要精细化管理;要继续关注“老年教育、文化养老”问题,现代社会不仅要重视老年人吃好穿好,还要重视老年人文化需求;继续关注改善乡村医生待遇问题,乡村医生工作环境和收入改善了,更有利于吸引年轻人投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 杨晓雪说:“许多付出和辛苦很值得。为人民群众谋更多的福祉,力求社会更好的发展,这是一名人大代表的担当。” 本报记者 庄俊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