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孔子学院师生:一段视频一份深情 “守望相助!休戚与共!息息相通!风雨同舟!”“抗击疫情,我们在一起!”“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近日,一段不到1分钟的视频通过网络从马里传到了中国。视频中,一群马里青年用汉语为中国加油鼓劲。 这段来自3万里外的“加油”,是马里巴马科人文大学孔子学院的中马两国师生们于2月10日拍摄的视频。该学院由西南林业大学和巴马科人文大学合作承办,2月13日记者对该学院中方教师团队进行了采访,听他们讲述视频背后的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马里朋友非常关注。我们也在思考怎么为抗击疫情尽一份绵薄之力。”该学院中方院长刘祖勤说,他们决定用拍视频的方式表达心意,于是迅速组织教师团队通过电话、社交软件向同学们发出了通知。虽然此时正值假期,但同学们纷纷踊跃报名,要向中国朋友表达支持,最终确定了30余名中马师生参与拍摄工作。为了拍摄视频,有的同学一大早出发,骑了几十公里的摩托车赶到学院。 刘祖勤说,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该学院的中方教师围绕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关心支持及时与同学们交流,同学们被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抗击疫情中展现出的巨大凝聚力深深感染,对中国早日战胜疫情充满信心。说起视频里马里学生们用了多个成语为中国加油的细节,刘祖勤骄傲地解释,有的成语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已经掌握,有的则是大家专门为拍摄视频而学,目的就是要最好地表达出支援中国的心声。马里与中国去年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当前正积极支持和响应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更感受到两国人民守望相助、命运休戚与共。 由于西南林大是巴马科人文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院校,该学院有很多马里学生曾到过西南林大学习,也有不少学生向往踏上彩云之南的土地,所以大家对云南抗击疫情格外关注。巴马科人文大学原校长萨马克教授曾在西南林大工作过2个月,虽然这次没有参加视频拍摄,但特地打电话表示支持。在电话中,萨马克深情说道:“患难见真情!当非洲出现埃博拉疫情时,中国毅然派医疗队救人于危难,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中国!” 刘祖勤介绍,接下来他们将把中国人民抗击疫情过程中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故事和精神与教学结合,为增进中马友谊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刘子语 韩成圆 印度朋友:有个微信群叫“武汉加油” 春节假期,一个由生活在云南的印度人建的微信群“武汉加油”格外热闹。至今,这个群依然活跃。 “请再发一下收款码。”“请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祝愿中国能够早日战胜病毒。”“我们为武汉祈祷。”…… 生活在中国的印度朋友纷纷进群。接着,各种关心武汉、关心中国的印度朋友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个群里。他们互相问候、互相鼓励,为中国战胜疫情加油鼓劲。同时,他们想方设法为防控疫情联络紧缺物资购买、捐赠等事宜。大家的留言表达了共同的心愿:聚沙成塔,中国一定能战胜疫情。 “疫情的发生,使得这个春节不同寻常。政府建议百姓‘宅’在家里抵御新型冠状病毒,措施得力,效果明显。这个国家的治理能力让人敬佩。”在中国生活的印度研究员约格什·苏巴什·苏姆比说。 “我惊叹于中国人民面对棘手情况所展现出的团结一致与奋斗精神。武汉火神山医院从人员集结到建成医院,创造了奇迹。‘基建狂魔’工程师与建筑工人的快速反应及高效,让我震惊并为他们感到骄傲。医务工作者从各地驰援武汉,希望他们平安回家。”印度人苏拉普拉·帕万·库马尔·拉朱百感交集。 “我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5年。如今,中国政府、印度驻华大使馆以及我的朋友们,正以最积极的方式抗击疫情。他们定期关注我们在中国的生活,并以信件的形式传递防护信息,还把疫情动态时时告诉我们。他们的努力、关心提振了我们共同战胜疫情的信心。”担任中国香港出口公司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的印度人巴拉克里斯汀说。 “我从1997年就到中国生活,目前在中国的业务涉及展览、餐饮、外贸、商务咨询等方面。我的夫人是中国人,现在我们有两个孩子,我对中国的感情更深了。”哥比说,“非典”时期他在中国,见证了中国人战胜疫情的奇迹。“这次抗击疫情,我每天测量3次体温,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宅’在家里,希望同中国人民共克时艰。” “许多印度公司正在提供医疗用品和筹集捐款。我们与其他省份的朋友、印度经销商协商,要努力为中国人民和医务工作者提供医疗用品,我们想尽自己的一点心意,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印度本地治理市印中友好协会秘书长克理谈道。 本报记者 刘艳琴 东南亚友人:不同的语言相同的心愿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牵动着十几亿中国人的心,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东南亚国家朋友的关注。他们纷纷通过各种方式,给中国加油鼓劲,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中国加油! 普娜:留在广西,相信中国 “虽然病毒阻挡了我回家的路,但我相信中国一定能战胜病毒,取得胜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目前就读于广西民族大学应用经济专业的老挝留学生普娜说。 这是普娜来中国后的第一个寒假,她没能与家人团聚。但她利用这难得的空余时间,准备学期论文。与她一起留校的还有同寝室的同学,她们每天一起做饭、看书,生活很充实。 学校在宿舍楼下安排了门卫,减少外出,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学校的应对举措给了我们安全感。此外,大家也学了很多关于防范病毒的方法,如勤洗手、出去一定戴口罩、远离人多的地方等。我们期待疫情过去、春天来临。”普娜说。 金娜:牵挂武汉,祝福中国 《武汉紧急救援》《武汉大学抗击新型肺炎基金》,这是金娜在1月25日、26日相继分享在朋友圈的文章。 听到武汉疫情暴发的消息时,在老挝的金娜震惊地说:“武汉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金娜曾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1月23日知道武汉封城的消息时,她第一时间联系了武汉朋友,希望他们平安并注意防范。 这段时间以来,金娜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微博,了解疫情的最新进展,希望能看到好消息。她说:“通过新闻,我看到了中国对抗疫情的决心。云南省作为中国与老挝、缅甸、越南接壤的省份,因反应迅速、防护措施得当,疫情得到控制,这是中国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的表现。相信团结的中国人民一定会打赢这场‘战疫’。” 诺·乔琅西:实时报道,点赞中国 “最近我们一直在关注中国疫情的情况,老挝各大媒体也在实时跟进,并对老挝民众加大宣传力度,共同做好防控。”老挝国家通讯社记者诺·乔琅西说,通过浏览最近关于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新闻,她看到了一个公开、有效率、团结、负责任的中国,她要为中国点赞。 诺·乔琅西说,中国媒体如实地报道每日新增、疑似、确诊、治愈和死亡病例的数字;中国用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建设了医院;中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抗击疫情;中国政府还主动把疫情控制在国内,努力不让疫情蔓延到国外,这是最令她感动的。“相信中国一定能战胜疫情,中国加油!” 欧阳赐美:感动逆行,爱在中国 “泰国是我的家,中国也是我的家。”泰国姑娘欧阳赐美在云南工作生活,是一位教师。春节期间,她原本已订好机票打算回泰国,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选择留在云南,与中国的亲人朋友共渡难关。 “最令我感动的是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那些从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人们,这是最美的逆行。”欧阳赐美说,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国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令人敬佩。“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欧阳赐美说,等这场疫情结束后,她将带着这份力量投入到工作中,尽其所能帮助中国学生学习泰语,为深化泰中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 宋明:团结一心,期待明天 来自清迈的宋明在中国工作生活已经11年了,目前在景洪市景兰酒店做厨师。“很遗憾遇到这种事情,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面对这次突发事件,相信每天都会有好消息传来。”宋明说,目前的生活虽然有些不一样,但是,对未来有信心。 在景洪市,市场有保障、卫生防疫工作严格、信息公开透明,这些措施都让老百姓很放心。除了每天关注中国抗击疫情的动态,宋明也会关注泰国国内的疫情发展。“我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看到很多泰国人为中国加油、为武汉加油,也有一些民间组织募集医疗物品送到中国。”宋明表示,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家的工作生活就会回到正常状态。 林天佑:盼望回昆,继续学习 身在柬埔寨甘丹省的林天佑时刻关注中国抗击疫情的进展情况,林天佑是昆明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一年级的留学生。他说:“受疫情影响,我们有不少在昆明留学的同学暂时无法返回自己的国家,而我在柬埔寨也收到了学校通知延期开学的消息。不管我们身处何方,我们共同为中国加油。” 林天佑说,他和家人都看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全力以赴、毫不退缩地抗击这一场疫情。希望中国能够尽快消灭疫情。为此,特别要感谢中国的医生,他们为阻止病毒向更多国家和地区传播,担负起伟大的职责和使命,他们非常了不起!“加油武汉!加油中国!我们期待着早日回到中国,继续学习。”林天佑说。 本报记者 覃雪丹 蔡梦 丁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