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 近日,北京市拟立法对物业管理作出规定,明确物业在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并针对业委会成立、物业费收取、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等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把物业管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格局来统筹考虑。 疫情是一场大考,物业管理也是一道考题。要知道,疫情期间,在实施社区网络化管理时,居民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疫情信息收集离不开物业人员配合,居家隔离需要物业人员监督,生活物质保障同样需要物业人员鼎力相助。 在物业管理人员齐全、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健全的小区,容易发挥出居民自治的作用,使防疫工作可以顺利推进。相反,在物业管理不够健全的小区,居民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尽管基层党组织、社区工作者、基层医务人员等群体仍可发挥很大的作用,但缺乏物业公司的配合,防疫的工作量与难度都会随之增大。 过去物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老问题,也在这次防疫过程中得以凸显。比如,在物业费收缴十分困难的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双方难免心有芥蒂,进而在信息收集、居家生活保障等方面,很难做到默契配合,不仅防疫信息难以精准掌握、疫情知识难以宣传到位,而且更容易出现隐瞒疫情等现象。此外,如果物业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会给防疫工作带来不少麻烦。比如,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困难,小区门禁系统、监控设备等不够齐全等。这些问题在平时或许显得不太重要,但在防疫过程中却是明显的短板。 防疫工作需要全民参与,而全民参与离不开基层治理,物业管理则属于最基层的治理内容。因此,总结防疫工作时,一方面应充分吸纳这次防疫方面获取的物业管理智慧,尤其是将物业公司与基层党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医疗机构等在防疫协调方面的好做法纳入《物业管理条例》当中,形成固定的制度。今后如果再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物业管理就会持续发挥出中坚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应健全各小区物业管理防疫系统,有必要在物业管理方面作出政策调整,将更多管理服务资源下沉到居民小区,进一步夯实防疫基础,提升基层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