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21日刊登图片新闻《热血为生命接力》,报道了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85名职工无偿献血61640毫升的小故事。这是一篇记者“抢救”得来的新闻,在“迟到新闻”的背后,有着一个温馨的故事。 春节前后,大理白族自治州血液供给紧缺、血液库存告急。2月12日、13日和19日,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职工踊跃无偿献血,有的是刚下夜班还没来得及休息的医护人员,有的是正在值班的行政后勤部门人员。在大家心目中,“献血是一件很普通的事”。 急诊科主任耿正祥从1993年以来已经33次献血、总计13000毫升。他说:“作为急诊科医生,我经历过患者需要进行急诊手术却因为没有血,导致手术时间不得不一拖再拖,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看到焦急、紧张等待的家属,以及他们急切的目光时,内心感到愧疚和刺痛。我希望多为患者尽自己的一份力。” 1989年出生的吴振宇在医院病案室工作,他已经参加过17次无偿献血、总计4200毫升。在大学读书期间,吴振宇就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参加工作后,每年都参加无偿献血。他说:“只要身体健康,符合献血条件,献血不仅不会影响健康,适当的献血对人体健康还有好处,我年轻、身体好,就想多献几次血、多帮助几个患者。” “近5年来,医院先后组织13次无偿献血活动,2584人次参加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544780毫升。”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会常务副主席盛贵玲表示,该院医务人员用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本报记者 庄俊华 通讯员 祝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