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我治理,我获得、我幸福。 这是各大城市正在不断探索、想要实现的基层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 然而,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存在居民自治参与度不高、热情度不够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一些部门决策难以切中要害,也有民生琐事千个万个难以一揽子解决,还有社会有限的资源要用到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民生实事上,总之,“党委政府拼命干、居民群众一边看”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曾在全省首创“五级治理”工作的昆明市盘龙区,有着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为破解这一难题,真正实现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该区通过再探索、再完善、再突破,于日前在全省率先推行《盘龙区推进民生小实事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以民生小实事为抓手,以挖掘居民需求作为核心,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推动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打造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激发社区自治活力、提升基层治理实效、有效增进民生福祉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破解自上而下定政策—— 变政府“配餐”为百姓“点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多年来,盘龙区不断坚持创新和探索社会治理,在云南首创“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庭院)—楼栋”社区“五级治理”管理服务模式,激活了社区管理的“末梢神经”。 探索得早、积累得多,发现问题就快。“盘龙区‘五级治理’实施近8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收集了不少问题。认真梳理问题,我们发现:社区服务和管理中,居民的许多诉求还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政府的决策很多仍是自上而下的,居民被动接受,往往费了油灯不亮。只有变政府‘配餐’为百姓‘点菜’,变单向决策为双向互动,居民的诉求得到解决,积极性、参与度提高,才能真正实现共治共建共享。”日前,盘龙区民政局副局长李霖分析称。 《方案》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坚持党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依托城乡社区“五级治理”工作模式,强化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组织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居民自治和社会调节的良性互动,快速解决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做到民生工作服务民需、尊重民意、体现民愿,不断增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将城乡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破解百姓点单小散乱—— 居民主导、社区统筹、党建引领 由百姓“点菜”也不难,问题是哪些事可以点单、如何点单?又怎么做到有效点菜、必有回应? “这也是《方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李霖介绍,在“五级治理”过程中,许多百姓家门口的小事、急事、难事很难通过政策来解决和协调,即使点了菜,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去逐一解决,收效甚微。《方案》的实施就让这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 《方案》所称民生小实事,是指社区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惠民实事。民生小实事主要由居民群众自发发起,挖掘内部资源、整合社区资源、统筹社会力量、借助上级协助,在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以社区居民群众为主体组织实施。 这其中有几大特点,一是居民群众主导自治,社区居民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提议、商议、决议、评议的方式推动民生小实事的解决。提议——社区居民发现问题后,及时反映,发起提议。商议——发起人组织或通过庭院党组织、楼栋长、“十户长”、网格长等召集居民群众及相关主体对实际需求及可行性进行商议。决议——社区党组织牵头根据群众商议情况,召集居民群众及相关方反复讨论、充分听取民意,进行决议。评议——民生小实事项目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完毕后,街道、社区组织相关群众进行满意度评议。 二是街道社区统筹协调,街道社区强化枢纽核心作用,统筹安排区域内民生小实事项目和资源保障。建立民生小实事发动征集机制,建立民生小实事项目库、能人库,充分发挥社区能人在社区治理工作中的带动、引领、服务作用;建立民生小实事及时研究制度,街道、社区及时对民生小实事进行研究,确定项目和资金资源投入等事项;建立民生小实事项目指导机制,街道对专业性较强的民生小实事项目指派专人或成立指导组及时对专业事项进行指导。 三是党建引领凝聚力量,发挥党的组织体系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把党的优势转化为解决民生小实事具体实效。首先推进小区(庭院)、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全覆盖,提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党的领导。其次,延伸党建“末梢”,优化网格党建,在民生小实事项目组成立临时党组织,积极吸纳党员参与,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再次,联动提高实效,通过“社区+物业+自治委员会”“干部+党员+群众”“网格长+志愿者+群众”等形式,拓展基层治理共同体。 在金辰街道金实小区春实园,有一个很好的实践,居民发起、社区协调、共同完成。春实园建于1999年,属典型的老旧小区,盖房之初,建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单车棚。如今,随着人们出行方式的转变,单车棚不再需要,久而久之变成了堆放废纸板、旧物品、烂家电的地方。同时,春实园的居民又一直希望有一个活动室,供大家看书、打牌、娱乐。“五级治理”的居民组长、楼栋长郭仙娅了解到居民诉求后,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摸排,召集居民代表召开居民小组会议,发放征求意见表,赞成率达99.44%。最终,在社区的协调下,物管参与、居民配合、自筹资金,200平方米的活动室顺利建成。 破解共治流程不规范—— 民生小实事实行项目化管理 在盘龙区“五级治理”探索中,已逐步形成居民共治共建的良好氛围,但社区的民主协商没有形成规范的流程,每解决一个民生问题,不但耗时长、效率低,而且过程没监督、结果没评估。 《方案》实施中,实行项目化管理,通过项目征集、项目确定、项目实施、项目评议4个流程开展。民生小实事主要分为服务类和实物工程类,包括安全保障、环境整治、文体活动、关爱服务、公益志愿等,采取项目化方式推进。 为提高效率、精准服务,《方案》对共建共治共享的流程进行了规范。首先是项目征集,社区作为民生小实事项目宣传发动主体,充分挖掘、发挥社区爱心人士、志愿者、乡贤能人、社会组织等作用,协助居民群众提出需求和解决路径,对居民上报的需求进行征集、遴选、上报。其次是实施主体,庭院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街道驻点人员及“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居民、社区志愿者等相关人员均可作为民生小实事项目实施责任主体,通过组建项目组实施项目。再次是牵头、监管主体,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民生小实事的管理监督责任主体,负责综合审定居民提出的项目,做好项目的监督、管理及资金申请、拨付工作。 盘龙区明确分层分级实施及资金补助。一级问题居民自治解决,坚持小事化解在庭院(小区),网格长、小组长、楼栋长、十户长积极动员、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了解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帮扶互助,组织各种社会资源、力量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二级问题街道社区协助解决。街道社区依托党建联盟、大党委机制,动员引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等开展共驻共建,培育和挖掘社区能人,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综合运用各种政策、街道自身可控资金、资源,及时协助解决群众难事、急事。三级问题区政府协助解决。针对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街道社区解决困难较大的问题,区级统筹加大帮扶支持力度。以实施民生小实事项目为抓手,区级出台政策、资金支持解决群众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居住区域的发展、提升问题,按照“居民凑钱出力出招,政府补助,社会支持”的原则,区政府根据项目情况给予一定的政府资金补贴,2020年由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依照各街道项目申报情况及时下拨,确保项目的开展。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为保障民生小实事方案顺利实施,盘龙区还成立盘龙区推进民生小实事领导小组,建立完善落实资金资源、年度评优、纳入考核、挖掘亮点、宣传动员、畅通渠道等机制。同时,编制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加大购买社会服务力度,增加社区服务供给;各职能部门强化对全区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的统一规划,提升服务资源使用效率。 浦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