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3月25日 星期三
第05版:调查研究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3月25日 星期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积极研究探索 确保目标实现
积极研究探索应对疫情冲击、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和经济政策

    马金书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8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既要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决不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发生逆转,更要坚定信心决心,精心推进经济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中国经济不断趋稳向好、长期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不断趋稳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增速稳”,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符合年初提出的6%~6.5%的预期目标,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稳”,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明显高出11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各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3%之间,实现了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收入稳”,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实际增长5.8%,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与人均GDP增速相当。“物价稳”,2019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符合3%左右的预期目标。“外贸稳”,2019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4%,出口增长5%,进口增长1.6%;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107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了352亿美元。

    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从需求结构看,201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9%,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转向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从供给结构看,2019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巩固“三去一降一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扎实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4.9个百分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4%。从城乡结构看,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64,比上年缩小0.05。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从区域结构看,2019年,中部、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7%、6.2%,分别快于东部地区2.9、1.4个百分点,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

    三是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2019年,全年110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初步核算,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6%;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比上年上升3.9个百分点。

    四是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加快。2019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7和3.1个百分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9.5%,快递业务量完成630亿件,增长24%。

    面对疫情,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中国经济面临大考。目前,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还会持续,对今年一季度甚至二季度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我们要坚定信心,认识到疫情的冲击只是暂时的、短期的、阶段性的,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趋稳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

    一是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全国一盘棋”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能够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冲击和影响。

    二是我们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2019年,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4.4万亿美元,与日、德、英、法四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体相当,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粮食总产量世界第一,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我国工业体系完备,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服务业不断成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左右。我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铁运营里程约占世界总量的2/3。

    三是我们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我国有14亿人口,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作用明显,投资的关键作用也在稳步发挥。

    四是我们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201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8.96亿人,是世界最大的劳动力资源;就业人员7.75亿人,是世界最大的就业队伍;农民工总量为2.91亿人。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才超过1.7亿人,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首位。

    此外,我们有战胜非典疫情的成功经验。回过头来看,2003年非典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集中在当年第二季度,而随着疫情结束,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就明显回升,中长期趋势未受影响。

    最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接连发声,对中国经济继续展现较强韧性表示有信心。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对疫情下的经济继续进行调控,缓和疫情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损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对中国经济韧性“充满信心”,中国经济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V型”增长,即经济活动出现下滑后迅速回升,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相对可控。

    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今年3月1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已经对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我们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筹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积极研究探索应对疫情冲击、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和经济政策,在中国经济大考中交出满意的答卷。

    一是宏观上,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更好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好各地疫情防控资金需要。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如财政部联合多部门首次实施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政策捆绑发力,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有望降至1.6%以下。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大优惠利率信贷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完善差异化优惠金融服务。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

    二是微观上,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用好用足援企稳岗政策,如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及时解决各类企业复工复产、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还需补短板、强弱项,朝着此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发力,把这些短板和弱项作为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是需求方面,要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扩大实物商品消费,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支持外贸企业抓紧复工生产。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合作,为对外贸易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外资大项目落地,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四是供给方面,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