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党晓培 贾云巍 聚焦 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7人 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40项 江川区有33个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72% 2019年 江川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83元、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5元、增长9% 在江川区,曾经住破旧土坯房的彝族群众,搬进了一幢幢精致的彝族小洋楼;每逢节日,现代化的学校里,各民族学生纷纷穿上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老百姓用彝语和汉语切换自如地唱起《我和我的祖国》…… 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感叹,一路惊喜,一路赞誉。 2016年,江川区率先在全省非民族自治县区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28.48万各族干部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书写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的华丽篇章。 江川区位于滇中腹地,有汉、彝、蒙、哈尼、傣、回等3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72%,绝大部分为彝族。少数民族或聚居,或与汉族杂居,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广泛而深远。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江川区把示范创建工作与纳入城市社区党建“五网融合”协同推进,实施“强基、福祉、繁荣、振兴、法治、培育、平安、铸魂”八大工程,推进“党建引领、联创共建、星云石榴籽、文化传承、共融连心”五大行动,将民族工作融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团结最有力 勠力同心创新创建载体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江川区按照“1+1+5+N”布局构建“十分钟党群服务圈”,突出全覆盖,构建党群服务架构;突出全项目,建立党群服务清单;突出全方位,完善党群服务功能,着力形成联动、互动、开放、共享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更好地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以提升服务水平为抓手,架设起一座民族团结连心桥。 探索创新完善创建载体,创新有活动。立足于城市社区的中心定位,在城市社区划分30个网格,成立网格联合党支部,建立“党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长效机制,构建“社区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一对一”帮扶联系机制,探索建立优续劣汰的示范创建单位评选制度,常态化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内容的民族文化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真情连心、互访凝心、活动融心、实事聚心等,架起社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制定示范创建“联创共建、互助互学”机制,搭建“机关+社区+少数民族村、学校+学校、企业+企业”交流平台,推动“健康教育传播、民族团结联谊、关怀慰问暖心”等联创共建行动,开展交流互助活动34次,争取到少数民族地区帮扶资金125万元,帮助解决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困难问题35个,提升示范创建的力量聚合效应。 启动“星云石榴籽”行动。组建党员“石榴籽”先锋队、群团“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乡村(社区)“石榴籽”文艺队、乡村振兴“石榴籽”宣讲队、“保护母亲湖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校园“石榴籽”队6支队伍,发挥各族群众的力量为全区的发展进步添砖加瓦、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江川区把创建始终装在心里、抓在手上:在城区,民族团结宣传板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小景点吸引客人驻足阅读、观看;在江川区多个学校随处可见民族团结主题板报、手抄报、征文、绘画作品;印在乡村最显眼处的宣传标语、宣传画时时可见,民族团结元素无处不在…… 民生最暖心 着力发展增强群众福祉 把发展作为创建活动的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 “业兴则民富,产业是广大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根本依托,产业发展对改善民生和脱贫攻坚的助推作用无可替代。”江川区委书记徐贤的话道出了为民谋发展增福祉的情怀。 发展富民产业,夯实物质基础,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进步重点是形成合力抓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江川区围绕“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突出“建美一座城、治好一湖水、打造一个高地”的工作重点,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以花卉、蔬菜、烤烟为重点的高原特色农业,聚集形成了亚洲花卉科创谷,引进中国联塑等一批带动力强的企业,形成了“一园多片区”的产业格局,实施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开启星云湖乡村振兴示范建设。2019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83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5元、增长9%,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矣文村委会扯纳苴村民小组村民施翠仙是彝族山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区农广校老师的引导和技术帮扶下,她由地道的烟农变花农,种花面积由1亩发展到现在的20亩,年收入是种植传统农作物的5倍。受2018年通海“8·13”“8·14”地震影响,他们的房屋受损,正在重建,施翠仙希望通过提高鲜切花的品质增加收入,早日把家园建设好。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中,矣文村委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引领群众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菜豌豆、韩国辣椒、四季豆、萝卜,形成矣文蔬菜品牌,2019年全村蔬菜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该村还发挥乡土人才优势,鼓励群众发展草莓种植,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推行“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林下养殖发展模式,年均销售土鸡4000只,带动群众增收32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注入了活力。 安化乡是江川区的彝族山区乡,该乡的光山村委会旧村村民小组距县城约20公里。该村没有专门的蔬菜交易场所,村民卖菜以路为市;没有休闲娱乐场所,农闲没有健身娱乐的去处;村庄环境不美等问题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伴随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项目的启动,目前总投资达168.95万元的村内蔬菜交易市场、戏台、文化长廊、文化活动广场及道路硬化、景观绿化等项目已经建成投入使用。 江川区以抓建设促发展为保障,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围绕《创建方案》,推动实施“八大工程”,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奋力推进灾后重建、实施“点亮江川”,完成民族地区道路硬化、民族文化广场、民族彩绘、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创建以来,投资596.4万元对安化彝族乡农村饮水安全进行改造提升,共解决709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安化彝族乡和16个行政村脱贫出列,2065户7188名贫困人口全面清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部实现了通水电、通公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民生保障、文化教育、生态建设等发展指标居全区中等水平,民族宗教领域团结稳定。 江川区始终把繁荣民族经济、改善民生放在重要地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并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使33个民族共享发展成果,提升江川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文化最可贵 倾力构筑共同精神家园 华灯初上,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自发来到大头鱼广场,和着欢快的舞曲,各族群众手拉手围成圈,享受着歌舞带来的健康与欢乐。歌声、笑声萦绕在广场上空,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信步江川的田间地头,时不时飘来彝族的民歌。“其实现在唱彝歌的不一定是彝族,我是汉族,我唱得也不差!”在安化村,一位李姓村民骄傲地告诉我们。 每逢周日,在安化村文化室,村民们举办各种“文化室开放日”活动。 社区党总支书记普朝林介绍,“文化室开放日”活动除了唱歌跳舞外,还有各种政策讲解和技术培训,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样的活动不光在安化村,其他村里也在开展。通过“文化室开放日”活动,现在打牌、喝酒、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勤快、节俭、琢磨挣钱的人多了。 近年来,江川区把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打造独具特色并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不断增强城乡各族人民自豪感和凝聚力。 以彝族文化为依托,安化彝族乡、九溪矣文村举办第四届“彝族火把狂欢节”“斗牛节”,搭建民族文化对内对外交流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乡土人才在彝族四弦琴、彝族彩绘上的优势,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组建彝族女子合唱队、阿楚诺彝族文化传习社、小龙茵彝族刺绣传习馆,扯纳苴彝语合唱团《我爱你中国》唱响玉溪、进京演出,民族文化保护项目《彝族刺绣》《彝族腰鼓》《江川彝族月琴制作与传承》等有效实施,建成安化晖南箐斗牛场、民族文化广场,安化民族文化传习馆即将完工。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40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7个,有效传承保护了民族文化。 患难见真情 守望相助讲好江川故事 回望历史,江川的先辈们用生命和担当,诠释民族团结进步的真谛,抗日名将唐淮源在中条山以身殉国,白药创始人曲焕章为国献秘方…… 携手奔小康,危时共患难,同心铸美梦。2007年星云湖发生洪灾时,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战一个月,保住了1800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海“8·13”“8·14”地震发生后,各族干部群众捐款200多万元,助力扯纳苴等4个彝族山村重建家园;彝族火把节上,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尽情欢乐;开渔节时,汉族乡亲邀彝族同胞,吃鱼喝酒,共叙民族情深。 江川区消防救援应急大队守望相助当先锋、赴汤蹈火为人民,平时强服务,急时救危难。通海“8·13”“8·14”地震发生时,他们第一时间帮助群众排危除险。矣文彝族村由以前的每年发生3起至4起火灾,下降到现在的零起,当地彝族群众送上手绣“感谢消防子弟兵,感恩共产党”。 作为江川最大的城市社区,浪广社区里的15个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乐,逢年过节都用民族歌舞表达对党的深情。机关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结亲交友做实事、共唱民族歌曲,架起了民族团结连心桥。 各族同胞,皆为一家;星云儿女,根植华夏;团结进步,旗帜高举;包容差异,不离不弃;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五个认同,铸牢基础。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砥砺奋进,中华复兴——这既是各族群众的共同誓言,也是示范创建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