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拧水龙头,甘洌的清水哗哗流出,宁蒗彝族自治县烂泥箐乡牦牛坪村委会红星小组村民王务斤啧啧夸赞:“自来水进家,不仅喝水不愁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牦牛坪村位于烂泥箐乡的西南边,海拔3300米,属于喀斯特地貌,方圆10多公里无固定水源地,村里最大的问题就是吃水难。全村人一直靠小水窖和收集雨水和雪水解决吃水问题,遇上枯水季节,大伙就得到很远的地方背水,背一趟水至少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 “那个时候,我每天至少要背一趟水,还要省着用,连做饭洗菜用的水都要节约再节约。”王务斤回忆说,因为没有水,不仅生活不便,家里也没有像样的产业,就靠种植荞麦、土豆等作物为生,日子过得很拮据,2016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解决该片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2017年,宁蒗县开始建设烂泥箐乡牦牛坪片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牦牛坪村修建了1座取水坝、1座提水泵站、1.2万立方米的调节池等,让牦牛坪片区的马金子、牦牛坪、烂泥箐、二拉坝等4个村委会18个村民小组1284户4604人喝上了安全、卫生的水。 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成后,充足的水资源让王务斤萌生了搞养殖的想法。“以前就养羊,但规模小,如今自来水管接到了家里,羊的养殖规模也从几只扩大到了50只,每年的收入很可观。”王务斤高兴地说,家里在2018年摘掉了“贫困帽”,接下来我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牦牛坪村接上自来水后,村里像王务斤一样发展产业致富的人比比皆是。”宁蒗县政协副主席、烂泥箐乡党委书记杨志高接过话茬说,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喝水问题,也让村民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本报记者 和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