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鹏 云南多季节性干旱,尤其是滇中地区,更是全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云南干旱已呈常态化,如何应对旱情成为全省各地十分紧迫和重要的工作。从云南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影响、水文分布等综合条件看,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维护依然是云南抗旱减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统筹平衡干旱严重地区和水资源大省这两个现实情况,有效应对旱情。 一边是趋于常态化的季节性干旱,一边却是水资源大省,这听起来有些矛盾,但从现实情况看并不如此。据悉,云南人均水资源超过1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排全国第三。但从地形上看,全省高山低谷密布,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同时,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往往重要的粮产区和人口聚居区水资源都不足。在一些旱情严重的干热河谷地带,地里濒临枯萎的庄稼和底下滚滚流淌的江水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人畜饮水可通过村民自救,但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小而散的自救行为于事无补,只有成规模的水利工程方能解燃眉之急,进而保长远发展。 日前,《云南日报》头版刊登了元谋县姜驿乡在金沙江提水工程完工后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构建完善“水源-大水池-小水池-水窖-农户”的供水体系,姜驿乡一改过去“靠天吃饭”的困窘局面,迅速发展壮大种植养殖产业,逐步构建起“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6.9%降至2019年底的0.17%。所谓一步活、步步活,水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命脉,也是脱贫攻坚、特色农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条件。各地应注重加大水利工程建管力度,打通这个“肠梗阻”,为经济社会发展引来源头活水。 疫情防控期间,省委书记陈豪专门赴滇中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检查指导工程复工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还在2月底,我省712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已全部复工。这些行动,都释放了抗旱救灾减灾中建好管好水利工程的极端重要性。 当前,正值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的关键时期,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旱情对脱贫大局的影响至关重要。俗语说,“大池有水小池满。”只有建好管好用好水利工程,才能保证乡村、农户的用水供应,保证脱贫攻坚各方面工作顺利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