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行刚进入漾濞县龙潭乡己路河村肉牛养殖场,远远便听到此起彼伏的牛叫声,圈舍里的一头头肉牛个头肥壮,“牛气”十足。 养殖场所在己路河村因境内流经的己路河而得名,村名饱含着群众对水资源的渴望。然而过去的己路河村却因水资源的缺乏,导致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收入甚微。 要想摘掉“穷帽子”,发展产业是关键。借助扶贫政策的“东风”,2017年,龙潭乡己路河村成立了己路河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在州委宣传部帮扶下建设了肉牛养殖场,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公司”的形式吸纳了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共同发展肉牛养殖产业。2018年底,养殖场的效益得到了初步显现,入股农户实现了第一次共计11万元的分红。 “没有想到我也当上股东了,通过长期在养殖场打工,每年还能拿到3万元固定工资。”养殖场的工人张学伟不但入股分了红,还有了稳定的收入。 在发展肉牛养殖的同时,村“两委”班子结合村情实际,主动引进青储饲料加工技术,鼓励农户种植适宜当地环境的青储玉米,由合作社进行定向收购,在满足养殖场饲料供给的同时增加了群众的收入,逐渐走出了以肉牛养殖为主、青储饲料种植加工为辅的发展路子。 “经过3年发展,目前,养殖场肉牛存栏的数量已达124头,预计今年将突破200头,到2022年突破300头。”己路河村党总支书记、养殖场负责人罗志慧信心满满。“这些肉牛凝结了所有股东的心血,也承载着巩固脱贫成效的重担,我希望肉牛越来越肥,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本报记者 博达 通讯员 赵元登 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