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汉勇 沈浩 普洱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争项目促投资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的意识,围绕项目转,围绕项目干,在全市掀起多争项目、争大项目、大干项目、干大项目的新高潮。 抓实关键一招 今年以来,受疫情和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旱情叠加影响,普洱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紧紧抓住国家和省里为对冲疫情影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机遇,普洱市认真研究政策吃透政策,全力以赴争项目、抢项目,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对冲疫情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一招,普洱市出台19条应对疫情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和10条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意见。市财政安排500万元,对一季度抓重大项目复工和抓投资成绩显著的县区和部门进行以奖代补。抓实抓细项目复工复产工作,推动全市106个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全部实现复工。 普洱市继续推行市级领导挂钩联系工作机制,市级实职改任非领导一线蹲点指挥,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企一策”和“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对一协调解决项目用工、用料、用能以及物流运输、防疫物资等方面的问题。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协作配合,抓好要素保障,严格考核奖惩,努力为项目建设提供“零距离”“零缺陷”“零干扰”服务,确保项目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完工。 普洱市从健全机制入手,建立定期研究重大项目工作机制、日监测旬调度工作机制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工作机制,形成攻坚合力。加大项目集中开工频次,一季度,全市集中开工项目133个,总投资388亿元。 聚焦项目落地 普洱市切实增强抓项目就是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进一步形成“小项目铺天盖地、大项目顶天立地”的生动局面。 紧扣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目标,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城市供排水、地下管廊、公共服务、垃圾分类处理项目;根据陆路口岸城市的发展定位,推出一批面向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加工、仓储、物流、跨境电商等项目,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聚焦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谋划一批文化旅游、康养度假、健康医疗、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项目,推动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 千招万招,项目落地才是硬招实招。 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普洱市安排1.5亿元前期工作经费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政府协调、业主组件、部门跑批”项目保障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实行窗口办理、限时办结。 强化项目管理督查。继续按月召开重点工作推进会,对项目建设问题清单按月清零。开发了全市重大项目建设App,实行网上调度管理。聚焦重点项目,逐个倒排工期、责任到人,以社会监督倒逼项目建设。 推进项目建设进度。重点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康养地产和工业投资,加快产业园、绿色工业新区等项目建设进度,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突出普洱特点特色,加快特色小镇、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加快中央、省预算内项目和专项债项目建设进度,形成更多投资实物量。 突出重点领域 在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投资重点领域,普洱市抢先布局一批公共卫生、交通、水利、教育、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5G基站、智慧城市、应急物资储备、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大项目,真正把国家宏观政策转变成推动普洱发展的一个个具体实在的微观项目,并通过大抓项目,扎实推动项目落地和建设,为实现普洱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补齐产业投资短板。普洱市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着眼打造现代林产业、旅游康养产业、高原特色农业3个“千亿级产业”,生物药、茶、现代制造业3个“五百亿级产业”,现代物流、数字经济2个“百亿级产业”,高水平做好规划,策划包装一批一二三产融合、科技含量高、牵引力强的大项目,做好全产业链发展文章,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市级财政拿出1亿元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种子”资金,并由市属国企牵头,与省属国企、金融机构合作,共同成立生物制药和肉牛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基金,着力推动生物制药和肉牛养殖产业发展。 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多措并举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普洱市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新增专项债券规模,加强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抓好融资平台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引导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和管理,多渠道破解项目资金瓶颈问题。截至目前,共上报边境城镇建设项目453项,总投资2263亿元;3家企业进入国家重点保障企业名单,55家企业进入省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17家企业已获4.17亿元信贷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