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4月14日 星期二
第05版:人 大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4月14日 星期二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谭德才
为了乡亲致富的初心始终不变

    履职故事

    应邀传达贯彻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深入贫困山村指导种植党参等药材……回顾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谭德才过去两年的履职时光,可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忙”。2018年、2019年,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两年时间中,谭德才拖着残疾的左腿跨省、跨州市县作报告,传授党参药材种植经验上百次,受益群众上万人。

    “人大代表更要为人民。”交谈中,身体硬朗、性格活跃、思路敏捷的谭德才反复说着这样一句话。

    “不当老板当村官,无私为民谋福祉,身残志坚民拥戴,离任不离富民岗,一片丹心照人间。”在昭通市永善县茂林镇甘杉村谭家营,谭德才是大家公认的能工巧匠、致富能人,群众敬佩的谭支书,乡亲们心中的谭二哥。从能工巧匠到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从村总支书记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理事长到全国人大代表,从而立之年到年近古稀……30多年来,尽管身份在变、岁月在变,谭德才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通信靠吼、交通靠走,吃粮靠返销、用钱靠鸡叫。”谭德才生活的永善县甘杉村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下辖马家营、谭家营等11个村民小组,是国家级乌蒙山深度贫困连片地区的核心区。

    20世纪80年代,当大部分村民还在为填饱肚子发愁时,谭德才就搞起了建筑、办起了养鸡场,成为致富能人。1988年,谭德才第一次走出大山到昭通城郊承包瓦窑烧瓦,买瓦的人排着长队等候。可是圆了老板梦的谭德才却高兴不起来,昭通城郊的群众晚上可收看电视,而自己家乡的夜晚到处黑黢黢的。作为群众推选出来的生产合作社社长,他陷入了思考:这样继续干下去,自己一年挣个四五万元不成问题,可乡亲们还吃不饱饭,看不上电视。自己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了才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1989年,谭德才作出了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回到谭家营,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让3万多亩荒山披上绿装,组建建筑队,兴办养鸡场、砂石厂,整体搬迁修建新村,翻修村小学……几年时间谭家营村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00年,47岁的谭德才高票当选甘杉村村主任。为解决群众吃饭问题,谭德才带领群众大力推广玉米、荞麦、马铃薯种植等农业科技,两年后甘杉村告别了吃粮靠返销和“空仓粮”的历史。村里办起了砂石厂,修通了苗寨老母坟进村公路,洗羊塘60户群众搬新居……在谭德才的带领下,仅用3年时间,甘杉村就变成了脱贫致富的示范村。

    “我还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我要在谭家营种植中药材,进一步拓宽乡亲们的增收渠道。”2013年,花甲之年的谭德才不再担任村“两委”职务,本可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为找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拖着10年前因公致残的左腿先后到甘肃省和丽江市等地考察中药材种植,并试种200余亩党参、桔梗和重楼,开始了绿色发展的新尝试。到2018年,由谭德才发起的永善县茂林镇永兴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中药材1200多亩,实现总收入近700万元,让全村350多留守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其中残疾人51户52人。

    “脱贫致富产业支撑是关键,人民选我当代表,我更要把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宣传好,把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山区群众,让他们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2018年以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谭德才带领乡亲们致富劲头更足了。截至2019年底,两年时间,谭德才的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从1个发展到5个,并在昭通市供销社的指导下成立了合作联社,种植区域从1个县发展到3个县(区)、面积从600亩发展到8000多亩,带动群众从45户170多人到1200多户5000多人常年就业,其中残疾人家庭就业从17户68人发展到450户1800人。

    如今,谭德才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自己创办的永兴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办得更红火,继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二是当好代表履好职,把乡亲们加快发展的呼声带到北京。“一个人吃饭,饭菜再好,也没有味道。好饭好菜要大家一起吃才香,要让更多的山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这是谭德才时常挂在嘴上的话,也是他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本报记者 蔡侯友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