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4月20日 星期一
第05版:观点视点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4月20日 星期一
创造更多农村就业岗位

    余国鹏

    近日,笔者听闻家乡要建白茶生产基地,把低缓坡地都种上茶树,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个消息一传出,把周围的农民群众尤其是妇女、老人都高兴坏了,每天都有数百人在茶叶基地上务工。另外,一位儿时的玩伴,多年在外打拼小有成绩,今年也回到家乡,加入一家专门生产人工菌的企业,问他原因,说是“离家近,收入也不错”。

    在脱贫攻坚的强力推动下,广大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小农式的传统种植日渐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成片成团的塑料大棚,里面种有中药材、番茄、葡萄、辣椒等,因地制宜、各具特色。虽然少了几分天然的田野气息,但相比以往,可以在同样的土地上实现数倍的产值。而在收入理念层面,对于农村群众而言更是革命式的突进:打工收入高,种地没意思;打工不再只是青壮劳动力的专属,妇女、老人也能就地就近就业。而年轻人回乡在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就业,收入有保障,买上了农用车、小卡车、轿车,车来车往,原本有些寂静的山村道路也逐渐热闹起来;谁家办红白喜事,也不愁找不到年轻人,热闹的气氛比以往更充足。

    这种情况不止在笔者家乡,在云岭大地同样随处可见。产业带活了经济,而就业则热闹了社会;产业提供就业岗位,而就业则扩大内需反哺产业,产业和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力激活了现代农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脱贫攻坚而言,就业是启动“造血”机制的一个根本引擎。云南各地农村贫困群众就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转移就业,类似于过去的省外打工,略有不同之处在于此前多为分散的、个人的行为,如今更偏向于一种有组织的、团体的东西扶贫协作形式;另一种是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公司(大户)+基地+农户”等方式,不少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一份土地,三份收入”,其中的一份收入就是在基地上务工。

    从短期看,转移就业的好处显而易见,东部先进地区和城市的平均收入远高于农村地区,对于迅速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变贫困家庭面貌、实现脱贫发展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尤其是着眼于乡村振兴,繁荣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村就业岗位具有提纲挈领的重大意义,必须予以足够重视、提前谋划推进。

    增加农村就业岗位不能只将注意力放在农村,而更应该统筹城乡发展,引城入乡,让城乡更好衔接起来。我省大力推进的“扶贫车间”就是一例,通过引导企业将适合分散加工的产品生产车间建在乡镇和农村,实现了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目标。对于企业和贫困群众,这是一种“双赢”;而放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则是一种新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而且,在这种发展理念引导下,广泛的共识正在形成: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不应是被遗忘的一方,而应是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