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4月21日 星期二
第08版:特别报道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4月21日 星期二
决战倾心尽力 决胜实干笃行
——云南中烟对口施甸县布朗族整族帮扶掠影




新建成的木老元搬迁安置点
经济林果种植基地在布朗族聚居区兴起
木老元乡首个幼儿园
本报美编 郭金龙 制图


云南中烟领导实地调研产业扶贫


云南中烟驻施甸扶贫工作队队员深入布朗山寨调研


新建成的龙潭村立界村民活动室


布朗族群众搬进新居


云南中烟驻村工作队队员入户走访群众

    通讯员 蒋鹏   本报记者 尹朝平

    这是一份体现责任担当的数字——

    2015年至2018年,全系统共投入帮扶资金7.99亿元,2019年投入4.3亿元,帮扶范围遍布全省10个州(市)。

    这是一份饱含深情的守护——

    累计派遣处级干部8人次,第一书记45人次,工作队队长38人次,驻村工作队队员198人次,帮扶干部2341人次,结对帮扶干部2881人次,参与扶贫工作干部5021人次;实施帮扶项目772个,惠及255个村、20158户78326名贫困群众。

    这是一张令人鼓舞的成绩单——

    定点帮扶的28个贫困村已脱贫出列23个,剩余5个村也将在今年按计划全部脱贫出列。

    云南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边疆、民族、山区”的特点决定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产业发展、住房保障、基础设施、素质提升……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战斗,让云南中烟帮扶区域群众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改善,人居环境更美好。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云南中烟在施甸县开展的以布朗族聚居区为主的整族帮扶脱贫攻坚工作,入选国务院扶贫办“企业精准扶贫综合50佳案例”,精准扶贫实践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脱胎换骨”,成为云南中烟扶贫攻坚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彩云之南,青山作证,一个“直过民族”的巨变、万千布朗族群众的笑颜,是对云南中烟用心用情帮扶的最大褒奖,是烟草企业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

    开发扶贫,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

    曾经“一步跨千年”,今朝脱贫再跨越。

    布朗族20世纪50年代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布朗族等“直过民族”是脱贫攻坚中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云南省先难后易、先行攻坚,创新实践“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推动“直过民族”聚居区实现社会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千年跨越”。

    说起脱贫,在云南中烟援建的木龙源现代化蛋鸡养殖场打工的布朗族妇女李有兰心潮澎湃:“习近平总书记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我相信我们布朗族也一定能够如期脱贫。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作为布朗山乡的一名群众,李有兰为何对如期脱贫底气十足?她的信心从何而来?底气,源于党的好政策,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信心,来自于养殖场的兴旺,云南中烟的倾情帮扶。

    2015年,云南中烟带着践行完成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对口帮扶施甸县,重点对木老元、摆榔两个民族乡开展整族帮扶。针对布朗族聚居区深度贫困的实际,云南中烟从安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保障、素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七大工程发力。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输血”扶贫虽快却无法长久,“造血”帮扶虽慢却可源源不断。基于此,云南中烟坚持开发式扶贫,围绕“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和“户户都有脱贫产业”的目标,因地制宜培育种植、养殖主导产业,通过“公司+村集体+专业合作社+集团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提升产业和就业能力,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勤劳致富。

    帮扶以来,一片片经济林果、中药材、蔬菜、烟叶、食用菌等规模化种植基地在布朗族山乡兴起;一个个专业合作社、特色养殖场发展壮大,实现了帮扶产业对贫困村、贫困群众全覆盖,布朗族群众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就近务工。

    2015年,刚刚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海彪抓住云南中烟对口帮扶的历史机遇,回到家乡施甸县摆榔乡大中村,在云南中烟工作队的支持帮助下创办了农场,带着贫困群众发展生态养殖业。农场采用“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市场”的运营模式,主要以林下养殖生态土鸡和鸭子为主,年产值达4274万元。到2019年已带动124户农户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每年仅此一项,农户最高可以增收2.1万元。

    “我要让更多的群众加入林下养殖的大家庭,一起打造品牌,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谈到未来,张海彪的信心更足了。

    产业兴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让布朗族群众不再靠天吃饭,不再等待救济,而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美好的明天。2019年,木老元乡人均纯收入9387元,比2015年增长107.21%;摆榔乡人均纯收入1.2万余元,比2015年增长96.03%。

    长效脱贫,穷窝穷业换成一片新天地

    春日的暖阳下,木老元乡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山腰处,木老元乡中心学校高大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室、图书室、运动场沐浴着晨辉。校区不远处,一栋栋各具民族风情的住房梯次排开,路、水、电、气、绿化配套的吾巴拓易地搬迁安置点整洁漂亮。

    新校园整合全乡教育资源,改变了校点分散、学生上学难等问题,为师生学习工作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以前的学校只有一个简易操场,我们用饮料瓶装满水泥,插上竹竿,当足球训练的绕杆用。”2018年搬入新校园后,曾经在大地小学的体育老师蔡春秋告别了简易操场,如今可以带着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在标准的足球场训练,球队还勇夺保山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赛冠军,并代表保山市参加了云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四级联赛。

    “吾巴拓”意为“过上了好日子”,旱谷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阿祖顺是一期62户搬迁新居的村民之一。“过去住在山上,靠土坯房遮风挡雨,楼下养鸡、猪,楼上住人,走路泥巴溅到头顶,现在大不一样了。”阿祖顺感慨,137.38平方米的房子,客厅、卧室、厨房敞亮,自来水通到家,出门就是水泥路,“家门口”就能务工,这样的好日子以前不敢想。

    施甸县辖5镇8乡,特别是两个民族乡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是全县乃至云南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如何推进,怎么帮扶?一开始,云南中烟就进行了深入思考。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较强、周期性较长的工程,云南中烟谋定而后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要求,靶向发力,综合施策,七大工程齐头并进,采取深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对口帮扶,缺什么补什么,全力纾难解困。

    在产业开花的同时,木老元乡吾巴拓安置点、摆榔乡得埃乌(意为“布朗山”)安置点、尖山村里关寨新村等一批安居工程拔地而起,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的“双向推动”,彻底解决了帮扶地区贫困群众的住房保障问题,不少安置点建成了特色产业村、乡村旅游村。截至目前,共解决了3099户群众住房问题,易地搬迁4个乡9个安置点,建成安置房663套,布朗群众乔迁新居开启了新生活。

    针对基础设施短板,云南中烟援助县、乡、村、组四级公路建设,协助完成农田水利、电力和网络基础设施、党员活动场所等项目建设,一大批贫困山乡的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等基础性工程投入使用,改变了原来刀耕火种的粗放种植传统,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病难、联络难、精神文化匮乏等问题。

    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云南中烟援建善洲实验学校、木老元乡中烟教育园区、摆榔乡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等工程,对考上大学、高中以及初中、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当地贫困代际传递从根本上被阻断。截至目前,已资助292名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扶贫奖励781人,学生交通补助676人,两个民族乡辍学率从2015年的1.2%降至0,大专及以上在校生由2015年48人上升至现在142人。

    此外,在两个民族乡分别开展结对共建、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以盘活古树茶产业为抓手,积极实施党建扶贫“双推进”,抓实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工作,抓好挂包户走访工作,激发脱贫志气,增强内生动力,基层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

    把握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来到布朗族聚居区,人们看到现代化的校园、住房和基础设施,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世代流传“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崖比耕地多”的地方吗?在云南中烟用心用情帮扶下,昔日的穷乡僻壤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布朗族群众日思夜盼的幸福生活从梦想走进现实。

    初心如初,书写脱贫攻坚的优秀答卷

    打工返乡的群众彻底排查了没有?疫情防控知识全都讲清楚了吗?车进不来、货出不去怎么办……2020年新春伊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云南中烟驻施甸扶贫工作队全体队员“逆行”回到岗位,关键时刻和群众一起共克时艰。

    疫情防控是头等大事,到摆榔乡挂职的副乡长张志航主动请缨,参与到摆榔乡重要监测卡点24小时值守,为布朗族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站岗”,“这是云南中烟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工作队员的职责使命。”他说。

    驻木老元乡木老元村第一书记杨国荣,一边落实疫情防控,一边抓紧联系客户,张罗着把木龙源养殖场每天生产的4万个鸡蛋卖掉,“疫情防控容不得半点马虎,脱贫这个硬任务也要不折不扣完成。”

    尽管脱贫攻坚推动封闭落后的布朗山乡再次跨越,但深度贫困的布朗族聚居区脱贫很难,返贫因素却很多。一场天灾、一次患病,甚至子女升学,都可能让一家人几年的辛勤努力瞬间付之东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双线作战,愈发令云南中烟认识到,脱贫攻坚从决定性胜利到全面胜利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前进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仍然荆棘丛生。

    “要把初心落实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强化‘军令状’和‘交总账’意识,压紧压实各单位各部门以及挂职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的责任链、任务链。”云南中烟党组书记、董事长陈卫东表示,各项工作要朝前赶、往实做,工作要更加精准、作风要更加扎实、斗志要更加昂扬,做到履职尽责、不辱使命。

    目前,除怒族、傈僳族外,云南省的布朗族等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已经实现整族脱贫,但云南中烟将继续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内外兼修做好扶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

    对内,进一步压实责任,聚焦脱贫退出巩固提升,逐项逐户做好“清零”销号;进一步完善资金项目管理台账,加快整族帮扶项目扫尾;防范返贫风险,健全脱贫巩固长效机制;查缺补漏,确保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一个贫困村都经得起考验、巩固得了成果,全面实现高质量脱贫。

    对外,破解瓶颈狠抓创新,在促进群众产业增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上再着力,围绕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扶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努力起好示范带动作用,使施甸县布朗族成为继独龙族后又一整族脱贫的典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云南中烟能够有幸参与脱贫攻坚伟业,这是一件令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无比光荣、无比振奋的事情。”在近日召开的云南中烟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陈卫东话语情深意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咬定青山不放松,落实责任不松劲,一鼓作气、越战越勇,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完成省内挂点脱贫攻坚任务,是云南中烟向云南省委省政府、国家局立下的“军令状”。助力全省奋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以高质量的脱贫成果接受历史的检验、接受实践的检验、接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检验,云南中烟誓言如山。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