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新基建的“地基” 《人民日报》:关键核心技术是新基建的基础。在这方面,我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但在底层算法、开源框架上基础比较薄弱;作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铺路石,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用到的智能装备、高端工业软件大多数依赖进口;我国有较强的数据中心部署能力,但“缺芯少魂”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随时可能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在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核心芯片、核心基础软件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新基建才能行稳致远,发挥更大效能。重视新基建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真正赢得发展主动权。有人说,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会像水、电一样普及。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新基建最底层的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就没有把主动权、竞争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 多些复学“自选动作” 《光明日报》:高校的使命在于为青年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高校依靠的不单是现代化硬件设施和优厚教学资源,还有落在细小处的服务管理。从近年来“最美辅导员”“最美宿管阿姨”备受热捧的现象看,对于广大学子而言,这些服务管理者在引导学生成长学会待人接物、养成良好个人习惯上发挥的作用,不亚于课堂上的老师们。复学复课之后,各高校要为学生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如何在兼顾防控安全的前提下恢复教学秩序,如何为学生补上这一阶段被疫情耽误的课程,特别是如何顺利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和深造,都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考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同样希望看到更多的高校能够在完成“规定科目”基础上,多做一些令广大师生和家长拍手称快的“自选动作”,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高校发展始终。 本报记者 余国鹏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