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如何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代表委员纷纷出谋划策、献计支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居民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罗美娟说,今年,疫情对就业影响较大,教育部要求把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扩大10%,以缓解就业压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政府相关部门在为企业减轻负担的同时,还可以做一些思考和探索,向社会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岗位和机会。 要让解渴政策跑在前,好钢用在刀刃上,为市场主体下“及时雨”。“这场疫情,给许多大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要从危机中寻找机遇转型升级、增产增效实在不容易。但是,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惠企稳企政策给企业下了一场‘及时雨’,为企业带来帮扶的同时,也提振了信心。”省政协委员、云南晟成扶贫助老基金会会长戴信鑫建议,为完成“六保”任务,各级各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保障市场稳定保驾护航。同时,企业要认真研究政策,端正工作作风,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尽快寻找适企适销对路的新的生产点和效益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不折不扣落实惠企稳企一揽子政策措施,令人振奋。”省政协委员、瑞丽市志文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志文建议,为让降低用地用能成本、加大税收减免力度等优惠政策都能真正解企业之急,建议从高位统筹,成立落实保市场主体任务专项督查组,专门督查落实惠企政策的情况,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年终考核。 不少代表委员也提出,除了享受惠企稳企政策,企业自身也要积极作为,多找出路、想办法。省人大代表、昆明青松吉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清认为,受疫情影响,传统行业确实遭受了重创,但在线消费行业、无人配送行业找到了新机遇。李清建议,企业在相信政府决策、树立信心的同时,要结合实际、科学应变。首先要提倡全员营销,努力把影响降到最低;其次要利用产量下降的时间,进行自我调养,提升团队建设,增强凝聚力,提升竞争力。本报记者 浦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