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真 本报讯(记者 季征)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生李文迪及其导师马占山在《前沿科学》发表论文对“菌群性二型”做出了详尽的定量分析,为男女疾病易感性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人体中,共生着数以万计的微生物。据粗略估计,这些共生菌的细胞数目是人体自身细胞数的10倍,仅肠道就定植了重达1.5公斤的微生物。据已有研究显示,男性与女性在多数菌群相关疾病上都呈现出易感性、诊断、治疗或愈后等方面的差异。 研究人员探究了人体四大主要部位(口腔、肠道、呼吸道和皮肤)的菌群在男性、女性间存在的性别差异及生态学理论机制,发现男性、女性在菌群多样性、特有物种、异质性、核心/边缘物种、网络骨架等7个方面存在重要差别。这一研究成果也为男性、女性对于某些疾病易感性差异提供解释。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痛风,男性患病风险更高或许与肠道菌群性别差异有密切的关系;女性皮肤的正常菌群多样性显著低于男性,或可解释为什么女性患皮肤病的概率显著高于男性,特别是过敏性皮炎。 据介绍,揭示菌群性别差异为男性、女性疾病易感性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视角,同时也有助于优化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研究人员在加紧研发菌群宏基因检测技术的同时,正引入进化计算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从而进一步扩展医学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以便为菌群相关疾病的个性化风险评估提供优化的参考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