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科技的种子,曲江两岸的果园重披绿装;注入科技的基因,果园里橙色柑橘缀满枝头。自玉溪市科技局挂钩帮扶华宁县华溪镇甫甸社区脱贫攻坚以来,坚持以科技项目为支撑,重振柑橘特色产业,立足以科技培训为保障,强劲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打出科技扶贫“组合拳”,助力百姓“五子登科”脱贫致富奔小康。 20世纪90年代初,甫甸社区在曲江岸边的大平滩建成250亩集体经营的柑橘基地,由此迈出了以集体基地为示范,带动农户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培植主导产业的第一步。到2013年,甫甸社区柑橘种植面积达6602亩,总产量超过2万吨,产值超过76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3万元。 正当腰包鼓起来的甫甸村民忙着打地基盖新房之际,柑橘病害开始在果园中蔓延开来。 “到2015年时,全村近40%的果园受灾。一些人家的房子刚盖了一半,因为收入减少只能停下来。少部分受灾严重的农户开始放弃种植柑橘,尝试种植火龙果和蜜枣,结果因为没有形成规模而失败。”甫甸社区党总支书记单家庭介绍。 2015年,玉溪市科技局挂钩帮扶甫甸社区脱贫攻坚,如何让曾经以“一村一品”特色化发展入列“全国特色村”的甫甸社区重获新生,成为摆在玉溪市科技局和社区党组织面前亟须破解的难题。 玉溪市科技局组织省、市专家深入调研论证,诊断出甫甸社区柑橘产业发展存在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病虫害防控困难、果园严重老化、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的四大“病症”。针对于此,市科技局形成了以科技为支撑,引进一批专家、实施一批项目、组织一批培训、培养一批人才,助力甫甸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准脱贫致富思路。 玉溪市科技局为甫甸社区争取到柑橘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入60万元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全面清除病害果树,实施病虫害四季联防联控和统防统治,实现太阳能杀虫灯绿色防控全覆盖。投入40万元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实施柑橘老果园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两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引导橘农改良果园土壤,运用新技术改造老果园,提升水利配套基础设施。投入26万元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实施柑橘新品种引进示范种植及电商平台建设、柑橘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示范及推广两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成功引种瓯柑、茂谷柑、清香橘、金秋砂糖橘,打造电商平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一系列科技扶持项目的实施,增强了橘农重振柑橘产业的信心,撬动了橘农加大果园改造、病虫害防控、果园基础建设投入力度,让柑橘产业重获新生。”单家庭说。 截至2019年,甫甸社区柑橘种植面积发展到7105亩,总产量2.24万公斤,产值8136万元;甫甸社区933户3047人,人均柑橘纯收入超过2万元。甫甸社区于2019年整体脱贫出列,全村动态管理的1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谈起甫甸社区的变化,市科技局农业科负责人李真说,市科技局党总支与甫甸社区党总支联合开展共建活动,提升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关键。近5年来,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以及乡(镇)、社区党员干部开展50余期科技培训,培训人次超过5000人次。通过教育培训,让甫甸社区从“输血型发展”变成“造血型发展”。 从引进外地收购商到建设电商销售平台,甫甸橘农从过去扁担挑着门前卖到现在守着果园卖全国,线上线下开拓市场,产业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从建成18个选果厂实现精选分级包装销售到发展乡村橘园生态观光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融合发展不断加快。 “通过充分发挥科技扶贫尖兵作用,打好科技扶贫组合拳,增强了社区党组织和群众的发展信心,重振了柑橘特色产业,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让甫甸社区摘掉贫困帽阔步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成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和全面实现小康的样板村。”市科技局局长李世华说。 “目前,80%的村民建起了新房,住进了小洋楼。90%的人家买了三辆车:轿车出门进城、面包车拉农资、三轮车下地拉柑橘。改造了小学教学楼,新建了村级幼儿园,村委会主任白应凯家出了一个华宁中考状元。”单家庭说,“现在的甫甸社区群众可以说是栽了橘子、赚了票子、盖了房子、买了车子、供了才子,实现了新时代的‘五子登科’,过上了好日子。” 本报记者 贾云巍 通讯员 唐雯霖/文 马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