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菜品有什么意见,请跟我说。”6月2日11时30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城墙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暖心食堂”前,一群社区老人和小孩陆续来到食堂就餐。安置点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泰周边整理餐桌,边向前来就餐的群众咨询意见。 去年12月,城墙坝安置点“暖心食堂”建成并投入运营。49名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士有了暖心饭卡,吃上了“幸福餐”。 “暖心食堂既保障了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也为居民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搭建了一个就业平台。食堂优先聘用本社区无法外出务工群众,目前已解决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每月每人能有2200元工资。”李泰周介绍说。 搬迁群众入住新居后,如何“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成为怒江州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核心。该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普惠共享、公益便民”的思路,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商铺和其他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扶贫“暖心食堂”,向广大搬迁居民提供暖心服务,特别是做好外出务工家庭的留守老人、儿童及部分特殊群体的服务工作,让青壮劳力安心出门务工挣钱。 今年2月,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中排乡的200名搬迁群众入住永祥社区当天,在“暖心食堂”就吃上了丰盛的“团圆饭”“乔迁宴”。如今,兰坪已建成4个“暖心食堂”,在建3个,预计今年6月30日前完成建设并交付使用。 怒江州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岗位方式,将部分无法外出务工且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转为公益性岗位人员,从事食堂管理、食堂帮厨、食堂库管、后勤保障等工作,实现了暖心食堂“配齐人员”和“群众就业”双赢目标。 目前,怒江州安置点新成立的22个社区中,已建成5个“暖心食堂”,计划年底基本实现社区“暖心食堂”全覆盖。 本报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程晓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