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昌宁县鸡飞镇干塘村黄道圈山丛林深处石斛花盛开,树干上紫红、粉白、金黄的花儿犹如彩蝶飞舞,树下旺长的黄精青藤攒足了劲伸向蓝天。 如诗如画的丛林里,昌宁县嗨森中草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光俊正带着一群工人,紧张有序地把石斛种苗种上树干。 李光俊介绍,自2016年5月成立合作社后,就把目光瞄准了这片山这片林,采取树上石斛,树下黄精、重楼的立体式种植方式。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3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1户,有中药材林下种植基地2000亩。和其他创业者一样,李光俊也遇到了资金问题,正当他愁眉不展时,2019年,合作社获得了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支持,扶持合作社套种中草药600亩,其中林下种植黄精300亩、活林木仿野生石斛种植300亩;配套建设管理用房、监控设备等相关基础设施。合作社实际完成总投资342万元,其中上海市对口支援昌宁县项目资金100万元、合作社自筹242万元。 “这个项目真是雪中送炭,让我们的合作社真正‘活’了起来,带动能力也强了起来。”李光俊介绍,项目预计5年实现利润363万元,一份林地可以实现劳务收入、地租收入、集体经济收入、红利收入、公益岗位收入五份收入。 2019年,合作社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99人,发放工资51万元,户均增收5000多元;流转土地300亩,兑现地租1.5万元,受益农户20户户均增收750元;干塘村集体经济连续4年每年预分红6万元;合作周期内133户社员可按入股比例分红,户均预计增收38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中,每年拿出4万元用于增设村级服务公益性岗位,年受益农户9户户均可实现增收4500元。 “这个项目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干塘村党总支书记李朝军介绍,项目实施一方面通过建成林下经济的示范样板,增加了林地资源附加值,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另一方面,可直接带动11个村民小组178户595人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58人,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农户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探索出了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子。 本报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吴再忠
|